未来总动员 – 英国当代艺术30年纵贯线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李孟苏
英国当代艺术展《未来总动员》是英国参与上海世博会的预热活动。和世博会宣传的官方形象不同,艺术展展示出别样的,更加多姿多彩的的英国。
89件作品完整地展示了英国30年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春节前,《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3年前《余震》带来12位英国当代艺术家,今年41位艺术家被动员到了中国。他们中12人是“特纳奖”得主,21位曾获“特纳奖”提名,任何一个名字——达明安•赫斯特,安尼施•卡普尔,莫娜•哈透姆,史蒂夫•麦奎因,彼得•多伊格,莎拉•卢卡斯,查普曼兄弟,格雷森•佩里,沃夫冈•提尔门斯,吉尔伯特和乔治,道格拉斯•戈登,2009年特纳奖新科得主理查德•赖特……在艺术青年听来都如雷贯耳。
《未来总动员》共展出89件绘画、雕塑、纸上、摄影、装置和影像作品,用本次展览策展人、英国文化协会视觉艺术部官员艾玛•威廉姆斯(Emma Williams)的话来说,“是英国文化协会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展览”。艾玛•威廉姆斯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89件艺术品是从英国文化协会的8500余件藏品中挑选出来的。“我们的艺术小组在筛选藏品时,最初只想挑选1990年以来的作品,后来把作品的创作年限扩展到30年。展品中最早的作品是‘吉尔伯特与乔治’组合在1980年创作的《精神压抑》,最近的是丽贝卡•沃伦创作于2009年的钢铁雕塑《钢板和小绒球》,老作品和新作品放在一起,完整地展示了英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时见证了英国社会的变化。”
30年来,英国当代艺术承担了诸多社会含义和作用,在英国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79年,英国政权交叠,撒切尔夫人上台,带领英国创造了经济奇迹,社会呈现出乐观的情绪,艺术家们也开始新的尝试。英国知名艺术史学家、评论家西蒙•格兰特(Simon Grant)对本刊记者说:“比如理查德•迪肯在1982年的作品《男孩和女孩》是麻布和胶合板组成的形状集合,比尔•伍德罗在1983年创作《远道来的信息》时索性用一块旧汽车引擎罩做了‘画布’。他们以及托尼•克拉格等艺术家的作品就是所谓的‘新雕塑’。‘新雕塑’ 避开了艺术对作品材料的严格限制,既积极尝试使用多种材料,又将某些社会含义注入到作品中。整个80年代是炫耀性消费的‘自我’十年,充斥着大哥大、新浪漫主义音乐和不断增加的财富,到80年代末社会开始低迷不振,有评论家在谈到‘新雕塑’一代时所说的‘繁荣发展的异国风情和反常骇人的幽默表达’就暗示了这些问题。”
新一代艺术家崛起了,他们富有开创精神,雄心勃勃,形成了紧密的圈子,被称作“青年英国艺术家”(YBA)。《未来总动员》展出了YBA代表艺术家的作品。1988年,达明安•赫斯特在伦敦一座仓库举办了一个划时代的展览,名叫“冰冻”。西蒙•格兰特认为,“冰冻”艺术展集中表现了新艺术家们“自己组织”的审美观,影响波及到全世界,达明安•赫斯特因此被誉为当代艺术的旗手。“新一代艺术家整体走上了一条更具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道路,作品充满自信,活跃而富有思想,具有挑战性,往往令人震惊。比如莎拉•卢卡斯《自画像系列》中的《人类厕所》、《自画像与煎鸡蛋》,有人抨击它们充满肮脏淫秽、香烟、酒精和挑逗性的性隐喻,也有人赞扬她抨击了一个确信无疑而又讳莫如深的艺术世界。”
这期间,英国艺术界发生了几件标志性事件:1984年,查尔斯•萨奇开了画廊,同年特纳奖创设;1999年,伦敦最具象征意味的公共活动空间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第四柱变成当代艺术的展台,柱基上不定期展示当代艺术家的雕塑,《未来总动员》中的艺术家马克•渥林格、比尔•伍德罗的作品就曾登上第四柱;2000年,英国第一个专门展示现当代艺术的公共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开放;2001年,英国公共美术馆和博物馆实行免门票政策;2003年首届弗雷兹艺术品交易会开幕……这一切极大推动了英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艺术中心不仅仅限于伦敦,北部的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也成为新兴的艺术重镇,吸引了各国艺术家。据《艺术评论》最新发布的“2009世界当代艺术权力百强榜”,英国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而90年代中期,当代艺术品市场因经济衰退几近崩溃,很多商业画廊倒闭,羽翼已经丰满的YBA们成为艺术品市场的救星,开始在英国艺术界呼风唤雨;他们又是角逐特纳奖的主角,对媒体和公众有了重要的影响。“所有因素综合在一起,当代艺术前所未有地拥有了大量观众,这些观众之前对视觉艺术并无体验或了解。换句话说,当代艺术不再仅限于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变得平易亲切,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主流活动”,英国文化协会视觉艺术部总监安德莉亚•罗斯(Andrea Rose)对本刊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