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推介

斯蒂夫•麦克奎恩:纪录被历史忽略的碎片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16 14:15:5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麦克奎恩并不认为自己是政治至上的艺术家,更不是宣传部门的工具。他只是一个艺术家,有不同于常人的视角,不过想记录下被历史忽略的细节。“我不站在任何立场上”,麦克奎恩反复解释。他的电影处女作《饥饿》(Hunger)再次表明了他记录历史碎片的兴趣。

《饥饿》不到100分钟,是部冷静、沉默但震撼人心的电影。片子讲述了1981年贝尔法斯特梅茨监狱里爱尔兰共和军囚犯们绝食抗议的历史事件。麦克奎恩不在政治问题上纠缠,他不讲述绝食斗争的全过程,甚至没有交待任何前因后果。片子分三个段落:第一段最长,有60分钟,表现囚犯们为争取政治犯的待遇而进行“毯子抗议”和“秽物示威”;第二部分是绝食抗议运动的的领导者博比•桑斯(Bobby Sands)与牧师的对话,他表达了抗争的决心;第三部分反映桑斯生命的最后6周,他死了,片子结束。

麦克奎恩不愿意把桑斯塑造成英雄,也没有妖魔化监狱看守。他说,他想反映人性所能抵达的极限。他擅长运用影像语言对观者制造强悍有力的生理震撼,《饥饿》一片也让人产生了被关在梅茨监狱的错觉。电影的头一个小时没有一句对话,但从穿戴着防化服、防毒面具和橡胶靴子,沉默着给监仓泼消毒水,看不见表情的狱卒身上,观众闻得见监狱里的尿味,听得见暴力发生前压抑的沉默,感受得到暴力带给肉体的伤痛。神经和内脏都参与了这部电影的观看。

麦克奎恩说:“作为西印度移民,我对北爱尔兰问题没有任何看法。我总在猜想囚犯们绝食的那7个月天气怎么样,梅茨监狱里气味是怎样的,囚犯们怎么解决内急问题,等等。我觉得历史和政治往往把这些琐事忽略掉了。”在北爱尔兰拍戏,他才知道绝食事件对北爱尔兰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每个人都清楚地记得博比•桑斯绝食期间他们个人在做什么,桑斯死的那一天他们身在何处。每一个个体都和这起事件有了关联。这让他非常震惊。其实,人的记忆是分成一段一段的。

2008-09年,《饥饿》获得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奖”、多伦多电影节“发现大奖”,在英国独立电影节上囊获3座奖杯,他个人拿了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的最佳处女作奖。而拍摄《饥饿》让他重生了,为什么很多宗教流派中将“绝食”、“禁食”视作一种宗教仪式,因为它能让人正视自我。

 

 
《不动声色》


 

 
《饥饿》海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英国艺术家用废旧磁盘做成惟妙惟肖人物像图
· 达·芬奇名画盗窃案英国开庭
· 刺青与时尚的结合 南非摄影师Warwick Saint摄影作品
· 英当代艺术热展:赫斯特把药当糖“吃”最后晚餐
· 涂鸦大师班克斯首播个人纪录片《画廊外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