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展览活动>“五谷杂粮”中国当代艺术展>策展人艺术家专访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高士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3-27 17:38:0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孙晓曦/采访

 

艺术博士、著名策展人,现供职于中国美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

 

艺术中国:作为策展人谈一下这个UNPACK的概念

 

高士明:学院的力量是我们这次很多个事件的一个总的标题,这个展览本身的标题是五谷杂粮,你看中英文是不一样的,中文叫五谷杂粮,英文叫UNPACK,意思是拨开、打开,看起来是不一样,其实非常一致。五谷杂粮是指实验艺术的资源多元化和样式多元化。而UNPACK的意思是“打开”,是连接性的,把包袱打开。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打开”,最著名的就是潘多拉的盒子,这个也是有这个意思。

 

艺术中国:一直以来学院与江湖都有一种微妙的若即若离的关系,学院也曾被认为是保守的

 

高士明:其实现在所有的当代重要的艺术家,也就是江湖的艺术家,其实都是出自学院。也就是你刚才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学院被认为是保守的,这个当时的假定是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这似乎是一个事实,因为当时很多前卫艺术家都是从学院打出去的,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身份不但出自学院,而且如果今天你问王广义、吴山专、谷文达他们,他们其实都非常怀念当初在学院的时光。因为当时只有在学院中你才能看到那么多国外画册,才能订到上百份国外的期刊,这个在80年代初的时候体制外是不可能的。在80年代中期,浙江美院突然迸发出了“85’新空间”、“池社”、“红色幽默”,一直到西北的宋永平、宋永红,宋永红是毕业于浙江美院的,然后90年代北方艺术群体像王广义也是浙美毕业的,然后又到珠海会议,启动了所谓“八五新潮”运动。在这里我们表面看到的是这伙人的身影,其实是从学院发散出去的,所以浙江美院在80年代是最激进最实验的地方。

 

艺术中国:在中国美院80周年校庆的时候策划这样一个展的意义

 

高士明:现在是08年,离“文革”之后第一届恢复高考整30年,正好是美院的80年校庆,这次我们其实是锁定这30年,从这30年中找问题,进行系统地反思,提出“学院的力量”。意义一方面是回顾,重新反思和界定80年代的这段艺术史与学院的关系,以及学院在其中的角色。第二个就是你刚说到的当下、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张培力、耿建奕、王广义、谷文达这些人当年都是愤青、造反派,而在今天他们获得了巨大的认同,国际艺术界最重要的美术馆展他们的作品,最重要的收藏家收藏他们的作品,他们被当成文化英雄和时尚人物,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比如四川美院的孩子们他们都希望成为下一个张晓刚,中央美院的孩子们想成为下一个刘小东或方力钧,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成功者的形象。

 

艺术中国:在现在这个媒体时代,前卫艺术作为一种反叛力量,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化为时尚,被广泛认可,它的力量是否实际上削弱了

 

高士明:这个时代当然开放多了,资讯发达,媒体空间是我们有多个渠道,有一个更开阔的空间。而且媒体的特性是求新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任何的造反、叛逆、对体制的抵抗其实都已经被预先允许了,而且是被欢呼的。而在1970年代没有工作,叛逆是有风险代价的,但今天一些事没有风险的,像韩寒,他说我做坏孩子,大家就觉得很酷,很牛,那么多粉丝尖叫欢呼,所以叛逆被预先和解了。那么以前的模式还能否推动,以及曾经很重要的江湖在一个传媒时代里被全面和解,而且市场如此强大,这种情况下江湖、媒体时尚和市场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和解的、太平欢乐的场景,这个场景其实是一个潜在的很大的问题,所以学院在当下由于它跟市场的距离,媒体的距离,是不是有可能成为体制内的新的实验空间,这个是我们在未来几年一直要探讨的问题。

 

艺术中国:好。谢谢您。

下一页周彦
上一页杨劲松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