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展览活动>“五谷杂粮”中国当代艺术展>策展人艺术家专访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周彦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3-28 08:27:4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孙晓曦/采访

周彦

美国俄亥俄州肯尼恩文理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艺术中国:您好老师,先谈一下您看过这个展览的整体感受吧

 

周:这个展感觉挺好,虽然之前“五谷杂粮”和学院艺术很难一下子把这两个概念穿起来,但是看完作品以后就会发觉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关系。在学院里面做这种纯粹当代的这种东西的还不是特别多,学院总的来说毕竟还是有一个学院传统,中国的学院还是以前写实的这一套传统这样过来的。但你看这个展上这个几乎就没有了,就是学院教育在现代艺术的发展里面有一个转型的过程,在西方这个已经很自然了,刚才有学生问我,老师对于中国的实验艺术教育和西方的实验艺术教育有什么看法,我说在西方已经无所谓实验艺术不实验艺术了,反而在大学里面教写实已经成为一个边缘了,所以就不存在说还专门设一个实验艺术系啊,课程啊或者说专业。那么这边还是一个起步阶段,把现代艺术纳入到艺术教育体系里面。

 

艺术中国:您在美国主要是从事哪方面的艺术教学?

 

周:主要是教中国美术史,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当代美术史。中国美术史首先是通史,现代部分主要是从鸦片战争到今天,另外我还开了一个当代的课程就是从1949年到今天。

 

艺术中国: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是否可以看作是一个中国现代艺术的转型阶段和起步阶段?

 

周:对,这个主要看你怎么断代法,我开的这三个课程就是一步步推进,最开始是中国美术史,给美国学生一个大概的概念,然后缩短到现代,就是中国近代150年的艺术的发展,然后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的这段历史。那么新中国以后的历史我一般是这么分的:就是从1949年到1965年是一个阶段,“文革”是一个阶段,“文革”以后的1977年到1984年是一个阶段,这个“后文革”就是一个过渡阶段,是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生做准备的阶段,然后就是1985年到1989年,就是中国现代艺术开始发生的一个阶段,89年到90年代算一个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包含了全球化和中国本身城市化过程中艺术的一个转换,然后21世纪又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中国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开始在世界大的格局面前考虑自己的一个文化身份问题了。

 

艺术中国:您怎么看中国当代艺术以及艺术家该如何面对全球化背景

 

周:在90年代就已经面临了,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艺术家应该怎么去面对,我们做为搞艺术史或搞批评的人很难去指引一个什么方向,但是大家都在想这个问题,我的思考就是不管你怎么做,你是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你是一个东方人,是在这个背景环境下生长出来的。现在很多中国艺术家到西方去做也好或者从西方回到中国也好,任何时候你都在一个文化中国的氛围里面,不管你人在什么地方你是一个文化中国人。地域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但是文化中国呢又不是像一只公鸡一样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它是一个头脑中间,血液中间和你的修养中间、你的知识结构中间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要很自然地反映到你的创作当中,就是最后看你的作品可能不是看你的作品签说哦,你是个中国人,可能从作品里就知道这是一个东方的艺术,而且是东方当代的艺术,是一种内在的你能感受到的东西,视觉的也好心理的也好。

 

艺术中国:好,那么请您再谈一下美国的学生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和看法

 

周:好。在美国美术史系和艺术系的学生可能会想中国艺术是什么样子,中国有没有自己的现代艺术。我开这个课就可以让他们了解一下,但是一般来讲本科学生你不能要求他们去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他们可能更多的还是要有一门选修课,那么选什么课呢?可能有些人就想选跟别人不太一样的课程,比如我学了半年的中文,那我选这个课就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发展,每个人角度不同,很个人的。学生跟评论界是不一样的,评论界的关注就是更加学术性,这方面的研讨会也很多,也经常来中国看看当代艺术的现状。

 

艺术中国:前一段北京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回顾展:“星星画会”和“85新潮”,在当下回顾20几年前的东西它具有哪方面的意义?

 

周:这个可能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费大为的想法可能是至少让年轻人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资料啊文献啊知道中国80年代有一个美术运动,如果再考虑深入一些的话呢,至少我们要了解艺术发展自身的一个逻辑,这个逻辑就是我们的艺术发展到21世纪中国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情况,798也好,商业化浪潮也好,这是怎么样一个过程,开始是怎么回事,至少我们知道它的源头,发展,能够整理出一个线索。从专业来讲我可能更多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你必须知道是怎么过来的,从“文革”怎么过渡到80年代,从80年代怎么走到90年代,中间这段不能空掉,前后就连起来了,这个逻辑就完整了。

 

艺术中国:好,谢谢周老师。

下一页顾振清
上一页高士明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