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微茫”——高毅、黄华三水墨作品展在京开幕

时间:2017-10-16 13:08:20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展评>

展览海报

2017年10月14日下午,“思入微茫”——高毅、黄华三水墨作品展的开幕式在位于北京海淀区的马奈草地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由马奈草地董事长金锡顺担任展览策展人,展览展出的作品包含了两位伉俪艺术家自德国归来17年的各种艺术尝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两人合作的大型主题创作、各自的写生作品以及体现他们不同风格的水墨小品近百件。

展览现场

出席当天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分党组书记、秘书长徐里,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艺术学院院长吴付来,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董长侠,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徐悲鸿纪念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研究院院长徐庆平,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教务处长王晓琳,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委书记于光华,副院长姚鸣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郑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韩振刚,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高润喜,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牛宏宝、王英健、刘明才,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副馆长贾铁英等国内众多艺术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共二百余人参加了开幕仪式。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艺术学院院长吴付来致辞

吴付来在致辞中说,从这次展出的作品中看,他们把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和艺术理想融入现代生活之中,双双深耕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领域。他们的创作题材不仅关注当代都市生活环境下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把目光投向了偏远的少数民族的区,可以看出两位艺术家的家国情怀,还体现了他们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分党组书记、秘书长徐里致辞

徐里在致辞中说,与他留学德国的经历有关,黄华三先生的画既有西方的概括和精炼,又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的灵动隽永。他们的画都充分体现了当下这个时代的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了当代回应,并且也能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做创作,并能够形成自身的特色,十分不易。

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致辞

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表示,在中国大学现有的艺术教育体系里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艺术学院在变化中的中国里如何相应做出改变,另一个就是在综合类大学中,如何融进艺术院校中的专业艺术家,并使艺术家增长见识和能量,最终对社会产生影响。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研究院院长徐庆平致辞

徐庆平在致辞中说,同80年代末90年代初赴欧洲游学的优秀中国艺术家一样,他们仍然坚持持对中国绘画传统的珍视,在如何面对西方艺术的资源加以取舍和吸收这一问题上,两位艺术家给中国美术界供了新的答案。此外,他还表示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一改中国绘画的清冷和孤寂,发挥了颜色的魅力,以适合当代的审美习惯,具有进步意义。

展览策展人、马奈草地董事长金锡顺女士致辞

艺术家高毅致辞

马奈草地董事长金锡顺女士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与艺术结缘的故事。最后,艺术家高毅致辞,答谢各位出席开幕的嘉宾。

高毅《水云游》金潜纸本 150×312cm×6帧  2016年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此次展览是马奈草地美术馆策划的艺术家伉俪主题展览的首场展览,金锡顺策展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打造一个空间,能够让艺术进入生活,让更多的人接受艺术。并且能聚集优秀的伉俪艺术家以展示和谐的,模范的家庭关系,马奈草地的艺术定位就是展示架上精品,只有精品,才能使艺术的初学者真正领略艺术之精髓。

黄华三《海岸》纸本设色 176×191cm 2012年

高毅《分享》纸本设色 203×192cm 2014年

黄华三《心向远方》纸本设色 223×179cm 2014年

高毅《水墨写生》纸本设色 136×68cm 2012年

这对伉俪艺术家都曾在以素描造型为基础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求学,因此明显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严谨地遵循现实主义造型和透视规律,深谙人物结构和解剖。但与当代人物画家不同的是,他们在现实主义语言和水墨表现的基础上,都能够更进一步。两位艺术家的水墨写生和写实人物题材创作在处理人物结构时,发挥水的流动性和色彩的浓淡,在平面化整体统一的关系中,能够以各部分不同的性质的彩墨暗示出形体的变化,而非以明暗关系堆砌形体,摆脱了体积与结构被过于强化而使画面产生的凝滞和脱节,营造出更具气韵的形象。这种含蓄的造型语言显示出内在的坚定,精谨而具体的轮廓不仅展示出更为科学的观察方法,而且还把中国水墨彰显的民族传统从宋元的文人画趣味推进至唐宋工笔气派,不论是描绘秋江渔隐,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渔民,亦或是中外青年男女,他们都能熔传统水墨的感性和现代社会的理性气质于一炉,则更具当代吸引力。

高毅《Girl》纸本设色 52×100cm 2011年

黄华三《俄罗斯青年》纸本设色 178×96cm  2015年

黄华三《千里之外》纸本设色 178×96cm 2010年

两位艺术家在德国学习和创作度过了十年时光,在80-90年代中国大批赴欧洲生活学习的艺术家中,他们坚持以中国传统精神融入艺术,并以中国元素展现出艺术特色。从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中,观众很难立刻识别出西方艺术的符号来。然而,细看会发现,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水墨和传统题材的表象之下,吸收了一些西方古典艺术的绘画语言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色彩语言。相对与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的运用,黄华三和高毅笔下的人物更具有丰富、活跃而不失古雅的色彩。徐庆平先生接受采访时说,两位艺术家在研究水墨色彩上下了数年的功夫,除了加入了互补色关系之外,还对材料进行了改进,如颜料中含胶量的多少,纸张性质,水和墨的配比以及纸墨匹配程度等许多尝试。水墨的设色在他们的作品中被赋予更多层次,在大型创作中,色彩的丰富性类似于油画多层画法产生的颜色效果。此外,他们的构图借鉴了一些抽象构成的因素,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小幅的作品中找到。

黄华三《寒江独钓图》 纸本设色 40×68.5cm 2011年

黄华三《消闲图》纸本设色 70×46.5cm 2015年

不论是在当代艺术风潮涌动的德国,还是如今中华大地上一次又一次的水墨革新,高毅和黄华三互为艺术上的诤友,依然坚定地共同走向中国传统精神的灵魂深处。他们不断叩问经典,却并未因此陷入保守,对不同水墨语言和不同主题的探索,对当代人精神环境的关切表明,他们仍然对当下高度敏锐。传统的回声诉说着当下的故事,正如黄华三解释展览题目的由来:“于细微之处见苍茫”,在他们安静而笃定的笔墨之中,艺术的可能性被带向过去,又开辟着未来。

艺术家高毅接受媒体采访

艺术家黄华三接受媒体采访

观众观看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