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抽象”开幕 探讨抽象作为一种历史叙事的可能

时间: 2016-11-07 23:15:16 | 来源: 艺术中国

首页> 资讯> 展评

“永远的抽象”新闻发布会现场(左至右:策展人苏伟,红砖美术馆馆长及创始人闫士杰,学术总监夏彦国)

2016年11月06日,“永远的抽象:消逝的整体与一种现代形式的显现”展览在红砖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苏伟和Sonja Lau担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包括丁乙,埃乌琴·博巴,李津,刘鼎,K.M.马克西莫夫,倪海峰,庞薰琹,三人联合工作室(隋建国、展望、于凡),石振宇,汤集祥,余国宏,吴大羽,吴印咸,谢南星,颜磊,张伟,庄言。

新闻发布会上策展人苏伟发言

红砖美术馆馆长及创始人闫士杰发言

在新闻发布会上,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苏伟表示,这次展览中的作品不仅仅围绕传统意义上对于“抽象”的理解,它试图研究“抽象作为一种历史叙事的潜能”,通过隐喻的方式去呈现对历史的回顾和关联性。红砖美术馆馆长及创始人闫士杰亦认为,历史需要不同时代的人从不同角度被观看,不断认知和理解。这个展览由青年艺术家策划,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希望探索出一种更好的方法论对历史进行解读。“很多时候,只有退后,才能找到更真实的昨天。身在其中,往往会有领悟的偏颇和局限而不能自拔,这个展览试图营造一个新的环境,把方法论置于其中,试图突破和呈现历史中更准确的真实。”

策展人苏伟在展厅内进行导览

第一展厅现场与《耕海》呼应的《人民日报》图像作品

“永远的抽象”分为两个展厅。创作于1974年的画作《耕海》运用45度角度俯瞰的视角构造画面,前景中盘旋飞翔的海鸥和远处小小的耕作机遥相呼应。作品创作于相对宽松的政治时刻,但这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一与社会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方法有所区别的视角选择和画面中显得“抽象”的视觉元素。作品《耕海》出现于2号展厅,而在1号展厅中,展示了同时期来自于《人民画报》(1971-1976年)上一些相似的图像叙事,通过这种方法,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呈现图像所处的历史情境及其复杂的意识形态和美学来源。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抽象”一方面可以得到一种“具象的”历史还原;另一方面,“抽象”也具有了超越于此时此地此国的力量,图像中所隐喻的,就并不仅仅是一个特殊时期的艺术反应,它同时可以连接到更广阔的和具有普世意义的,对意识形态、艺术与历史组成的三维空间的讨论。

由艺术家王鲁炎提供的照片“劳申伯格的目光”

第二展厅中,照片“劳申伯格的目光”由艺术家王鲁炎提供。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1984年访问北京的事件及其影响,一直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叙述中被反复提及。他参加了一次本地艺术家自发组织的聚会,这次聚会在一些艺术史的描述中与“’85新潮”联系在一起。这幅照片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也容许观众可以重新进入这一历史叙事之中。图像中的信息或许弱化了人们传颂的历史性相遇,而可以从中读出一系列有别于戏剧化的、情节生动的艺术史典范的微叙事。劳申伯格只是匆匆一瞥,眼神温和地站在中国艺术家画作前,没有什么特意的态度,但也不是事不关己地打发人情,他就在那里。镜头中的劳申伯格面前是艺术家王鲁炎(“新刻度”小组成员)的侧影,他们站立的体态的定格同样可以视为一种具体的历史信息。两种不一样的目光投向不同方向,很难说清楚到底谁与谁擦肩而过。两人在场景中的入位或失位,以及他们之间没有透视感的间距,提供了一个阅读作为一种抽象形式的历史叙述之中真空和缝隙的机会。

展览开幕现场

红砖美术馆馆长及创始人闫士杰与艺术家李津

如果仅仅从一种现代主义美学形式的角度,在“抽象的”绘画身上,我们看到地常常是填充满国家与民族想象和私密情绪的指义空间,更看到挫败者的身影。在1930年代以来形成的革命意识形态和1950年以来以强制性的现实主义为特征的美学意识形态这两个同构的框架的阴影下,“抽象”艺术更像是一个“在场的缺席者”,它如同“衬影”一般与之共同经历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历史,却没有将自身的政治能量和建构历史的潜力,以及最终,自身固有的感性能量和长久以来无法公开表达的意趣内涵,放置于这一历史进程的核心之中。我们感知为“抽象”的那种事物,正是在这种受到压抑、断裂、失去叙述基础、成为阴影中的一部分的情境中,从一种以画面为核心的美学形式演变为一种“抽象”的结构。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刘鼎作品前

在今天的当代艺术领域,在缺乏对历史语境关联的正视的情况下,作为画面的“抽象”艺术和作为形态的“抽象”艺术似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抽象”正因其无所指的外观获得了政治上的肯定。正如我们都能感受到的,一种以经济为唯一载体、带着虚无主义特征的价值倾向,正在权威力量的引领下弥漫在整个文化和政治这两个在此时此地仍旧不可分割的领域之中。如果去做一种至上主义的画面联想,这一价值空间本身就符合一种完全“抽象”的结构:经济作为唯一原则而无所不在,价值的最终归宿是失去时空感的自我指涉。很大程度上,政治层面自我指涉的真空编配了艺术创作的空间。

新闻发布会现场

李津作品前驻足的观众

基于对历史和当下中这一“抽象”结构的警觉,我们大胆推测,艺术“抽象”这一典范的历史,并非只是这个美学门类自身的历史可以尽述的。“永远的抽象”指向的是一种从未消失的历史剧情:抽象的方式在政治领域和艺术领域来回穿梭,在对立面寄生,以及相互适应地运动。由于时空错位所带来的历史经验和美学思考的位差,民族的美学传统和现代主义的移植经验并不作为这一叙述的主要内容出现。伴随这一叙述,我们更倾向于激化那种模糊掉历史时空转换的、在历史和当下中并存的权威整体的消逝。“永远的抽象”戏仿的是一种复杂的、受到绝对性和权威主义影响的“永恒”的时间态度,它是对“抽象”这一现代现象无时不在的指认,一种在历史时空变换时产生的质疑,但同时,它也是一种自我嘲讽和肯定。展览将在对图像的隐喻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运用“持续”和重复两条主线,激发艺术创作中那些值得玩味的变形、渗透和挪移以及权威的整体叙述里难以企及的欲望的显现。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出至2017年02月19日。

展览现场

“永远的抽象:消逝的整体与一种现代形式的显现”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