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新青年杨凯——一破一立

时间: 2015-02-11 22:35:43 | 来源: hiart

首页> 资讯> 展评

记者:最新个展的基本信息与展地的基本情况你简单介绍一下?

杨:《北海二十四景》系列组画将于3月11日在香港艺穗会、由常越和谢俊兴两位策展人策划的双人展“山外山”上展出。Lucie Chang Fine Arts 致力挖掘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当代作品,持续当代水墨的推广,并致力于探勘新的艺术家与表现方式,丰富中国当代艺术的可观性。艺穗会是非弁利机构及慈善团体。原址建筑物建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自1987年正式转营用作艺术创作及文化交流,直至现在举办了1400个展览,包括策展2011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等,去年也邀请了李津和宋永红两位艺术家在此展览,今年是我和香港艺术家刘学成。

记者:盆景中扭曲生长的植物或许并不美,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之外,你选择盆景的原因是什么?

杨:中国的道教信奉超自然而非传统的自然,扭曲是因为它有灵魂。我相信万物有灵,人可与之沟通,人离不开植物、山石,人对自然充满情感,一座没有植物的城市便如荒漠无异,会很可怕。是花草与树的长势在影响人,魔法世界一样很哥特怪异的树、阴冷的气候成就了英格兰独有的地域文化,北京的银杏,济南的柳树,上海的梧桐,杭州的桂树,苏州的香樟等,这些都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象征,也是他们影响着文化,是自然在引导人类的文化走势。

主线统摄媒介

记者:水墨只是你各种表现形式中的重要一员,你初回到国内,如何看待国内近几年的水墨热?

杨:我认为水墨仅是媒介,无需凸显国籍与身份。传统文化需要被继承,更需要被创新,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有其独特的位置,它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这是一种理性的文化态度。每个国家都会有其艺术氛围、艺术潮流或者现象,我需要去观察、交流、学习。曾经井喷式的水墨发展现状,涌现出大量艺术家及作品有利于艺术的新陈代谢,年轻艺术家出头的机会也大一些。但不要过激,艺术家不能被市场左右,坚定自己的创作更重要。

记者:你作品中涉及的媒材、类型多元,你的创作关注点是什么?

杨:我并不希望作品“很中国”,创作是基于并指向无国界平台的话语讨论,重点不是传统文化本身,它作为背景存在,启发观者探求思考作品背后的问题,比如在未来它将被如何延续。我借用古典家具、盆景为媒介,它们在现实中可能由实用功能退居为装饰品、形而上的存在物,生活节奏加快、文化更迭的同时它们在消亡,人便失去了传统意义上与自然沟通的渠道,在此我将其变身为一张画置于空间中,以另一种方式将文化复活或延续。比如,这种复活并非生硬地向后辈人强行推介古建筑,仅是以年轻人可接受的方式去呈现古建筑的魅力,古建筑便可以继续“生长”。

记者:你以个体视角看待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基于你在海外求学几年的背景,作品中是否涉及到某种身份认知问题?

杨:我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研究中国文化研究,英国反而比中国更合适。因为那里资料相对全面完整、资料的开放度及文化的包容度。前段时间的查理事件令我发现无论在任何国家言论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记者:未来你有什么项目计划?

杨:在《北海二十四景》之后,我会继续其他的表现形式,水墨仅是我创作母题脉络中的一个点。在九月,会在上海发布“大隐似庙”项目,它是关于古建筑的空间装置作品,探讨的是二次元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交互关系。千年古建也好,岁月流转中更多的承载方式也好,都需要人去整理和思考,我们讲,破而后立,希望以打破的方式提醒后世的人们文化性的消失与延续。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