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黄永砅对谈汪民安——关于词、物、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10-23 11:50:02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

10月18日下午2点半,一场题为《词-物-像:在哲学与艺术之间》的对谈,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准时展开。此次对谈的主持人由策展人郭晓彦担任,艺术家黄永砅、批评家汪民安参与进这场围绕艺术与哲学展开的讨论中。

针对四对关系的讨论

对谈中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围绕美学中的“美与丑”、伦理学中的“善与恶”、哲学中的“真与假”和政治中的“敌与我”这四对对立关系展开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其中黄永砅认为很多概念的界限都难以区分,“敌人”不是私人的概念,而是公共的概念。汪民安在谈到“敌我”时提出作为让人强化的力量,敌人是一种高贵的概念。

作为分界线的黄永砅

对于黄永砅的艺术,汪民安有着自己的评价和认知。他说:“80年代期间哲学是生命,要把生命的痛苦、悲伤或者是生命的激情都要表达出来,黄永砅是一个分界线,某种意义上他的作品是中国二十世纪的分界线”,他认为黄永砅的作品中拒绝意义,放逐了美、善、崇高、真理和意义,不讨论生命,走向虚空、走向意义的消亡,作品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亵渎感”。他还提到黄永砅对一切都抱有强烈的质疑,是一名怀疑主义者,常常用一些非科学的中国传统的东西来消解西方的理性思维,同时又用西方的理性来对抗中国的非科学,让双方不断冲击、瓦解、解构。

对于作品的分析

二人还针对评价中的“亵渎”、和作品中揭示出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举证和解释。联系到这次展览的作品《千手观音》以及《桃花源记》,黄永砅从解字和再叙事的角度给出了几种观看建议,如他谈到:终结的历史未必处于不变的状态,新的可能随时都会产生。作为对谈的主持人,这次展览的策展人郭晓彦也提到作品中丰富的“物”的存在,并在“物”的使用层面与汪民安进行了更多的探讨。期间,物与人的三种关系被总结并抛给观众,它们分别来自于海德格尔、康德和拉特的观点及学说,汪民安认为手中的“物”都拥有自己的历史、传记,并在此刻来到作品中呈现着它的命运。而黄永砅则提示作品本身面临着一个危险是‘物质化’“。过多的物质堆砌,好像是要展示物本身,然而作品本身却不应该只是”物“的呈现。这是对于作品《千手观音》理解重要的一点;此外如何消解物、如何让观众觉得”物“不存在,是黄永砅在创作过程中的另一层思考。

此外,”太平广记之结束——《马戏团》的到来“黄永砅作品展已于10月17日在红砖美术馆拉开帷幕。展出了旅法艺术家黄永砅的三件大型作品,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1月16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