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引起中国人关心的,除了饮食,应该就是气候了。6月28日至8月14日,“江汉繁星计划:气候——2014青年艺术家研究展”在湖北省武汉美术馆举办,共展出董大为、贾峰、郭子、花俊、林国成、朗雪波、潘小荣、石青、王令杰、郝经芳、姚古平、彦风、张杰、詹蕤、张小迪、张震宇共16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强烈激进的,也有冷静严肃的,它们单独看来似乎是艺术家自身对于气候的理解,但组合在一起却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艺术计划。
“当气候被提及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天气,而实质上气候已扩展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艺术的、政治的、生活的等等,用‘气候’为主题可以给艺术家一个很大的创作空间,从自身的角度展现气候与人的关系。”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哈佛大学博士唐克扬说,艺术家们的创作涵盖了全球范围内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生产、人类生活全方位的关注与思考。
谈起“气候”,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也有着自己的感触。他最深刻的经历是1979年第一次去广州出差,当时正值冬至时节,他穿着棉服从武汉坐火车一路向南,气温逐渐上升,到了广州就只穿薄衬衫了,自此空间与气候的关系便在他脑海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如今,气温给人带来的不适已在电器普及的时代消解,气候与环境的全球性话题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和日常舆论。”樊枫说,相较于自然气候、生态环境与人们衣食住行的息息相关,气候变化对历史事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更是扩展了气候的定义。不久前的泰国暴力事件、韩国“岁月号”沉没、乌克兰首都骚乱等事件像蝴蝶效应一般连锁发生,而国内的诸多社会矛盾也集中凸显,它们形成的小气候也氤氲弥漫。“这种特殊意义上的气候作为一种群体性的社会现象倒是呼应了全球性的气候环境。” 樊枫说,此次展览架上绘画数量有所减少,装置影像作品有所增加,正是体现了展览强调的观念性。其中的“太阳画”和“金枝玉叶”,利用自然本身的力量来呈现作品,很好地诠释了“气候”的主题。
俗话说,看时代的特质特征,首先要看年轻人,因此青年人的艺术也是国内美术馆关注的问题。“当代艺术的发展速度在整个美术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青年艺术家则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同时他们也是当代艺术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关注当下中国艺坛最年轻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关注和续写中国美术史。鉴别、发掘具备发展潜力的新锐艺术家,一直是武汉美术馆的重要职责所在,介绍、推广暂未受到广泛关注的艺术家和作品,为新观念提供展示平台,一直是武汉美术馆的努力方向。”樊枫说,美术馆随着功能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展厅”的概念,逐渐从一个单一功能的展示空间拓展为一个思想交流的广场。
据了解,“江汉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是武汉美术馆的一项品牌展览项目,自2011年启动,每年邀请一位策展人,对其选定的主题邀请艺术家进行阐释。目前已成功举办“江汉繁星计划——70后艺术家研究展·从风景到人文风景”“江汉繁星计划:70后艺术家研究展·创异的喜悦”和“江汉繁星计划:渐——2013青年艺术家研究展”三届,策展人分别为郑乃铭、王春辰和吴洪亮。今年在筹备过程中,武汉美术馆收到了国内外艺术家的自荐与投稿,极大地扩大了他们的遴选范围和学术视野,而武汉美术馆一面通过美术理论研究、画册出版、作品收藏等方式梳理艺术家的发展轨迹,判断其在美术史上的学术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他们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也建立了完善的文献档案,呈现艺术家客观而详实的资料,为艺术家的后续研究做文献储备。同时借助美术馆自身的力量,以展览呈现、学术研讨等方式挖掘、扶持年轻的艺术家,使他们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据悉,每届“青年艺术家研究展”还同期举办有“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武汉美术馆青年批评家学会自2012年诞生后,已成功举办了以“从批评到历史——当代艺术写作的延伸”“展览在信息时代的传播方式与价值”“气候:一个艺术项目的话题”为主题的三届论坛。“延续批评家、理论家的严肃探讨,通过定期组织、邀请全国范围内的一批优秀青年批评家参与论坛,共同探讨我们关心的艺术问题一直是武汉美术馆的坚持与目标。”武汉美术馆副馆长刘宇说。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展览计划搭建起与青年艺术家乃至更多更年轻的艺术创作者之间的桥梁,推介更多优秀的新锐艺术家。”樊枫表示,武汉美术馆将继续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现的平台,将已经形成的“气候”凝结成雨露,滋养当代青年艺术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