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当代艺术圈日渐形成新老交替的艺术生态,新生代策展人、艺术家正迅速崛起。2004年左右,70后的艺术家趋于成熟并逐步成为艺术生态中的一股中坚力量,80后艺术家在2007年后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这些年轻艺术家不仅有着生命的活力和热情,而且他们的艺术样式、生存态度和感受也有所差异。
70后、80后艺术的特征从艺术的关注点来分析的话,50、60、70年代的艺术家更多关注终极价值、政治、社会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内心充满现实的责任感和良知,他们倾向思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生命的意义以及历史的线性发展;80年代的艺术家开始关注现实社会的都市化、消费化、娱乐化,更关注自我的权益、价值和感受,而且对艺术媒介和材料的选择也逐渐时尚化和观感化。和50、60后艺术家关注现实宏观话题相比,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更趋西化、微视角,形式感更强,整体风貌具有点子化特征。如果从作品的形式看,青年艺术家则向边缘媒介拓展;地域方面看,则从北京、上海等艺术中心城市,开始向非中心的二线城市延伸。
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特征可归为几个类型:一是新极多主义和光效应绘画抽象类的。近两年这类艺术类型形成趋势并进入市场;再就是实验性比较强的装置作品更适应年轻人性格;另外搞怪的无厘头艺术也有纯化趋势;还有近几年美院实验艺术系形式感和创造性比较明显的实验性作品也是一个方向。
艺术机构成为青年艺术的主要推动者
自2005年以来,艺术与市场逐渐年轻化。比较活跃的青年艺术家进入二级画廊市场运作的偏多,一般的艺术家则依靠三级平价市场维持生活,而进入一级拍卖市场的还是少。未来随着市场媒介的拓展,线上平价超市交易也会多起来。一些著名的艺术空间对新老艺术家做出了交叉的推动和“传帮带”,画廊和空间对青年艺术家的推动成为主力。如:尤伦斯做的老艺术家策新人展的项目比较成功;长征空间除了与展望、喻红、刘韡、杨少斌、张慧、没顶公司等这些知名艺术家合作,还与王思顺、胡向前、黄然等青年艺术家合作;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展出了王度、黄永砯、顾德新、颜磊的作品,还时常展出刘窗、王郁洋、高峰等年轻人的作品;北京魔金石空间除了与蒋志、白宜洛、吴小军、庄辉和等合作,还与于伯公、高伟刚、陈轴等青年的艺术家合作。空白空间也由早期与名家合作逐渐转向新人艺术,合作的艺术家如刘辛夷、李姝睿、刘文涛、王强、迟鹏等艺术家;北京公社除了与海波、宋冬等人合作还与赵要、谢墨凛、马秋莎、梁远苇等年轻人合作紧密……这些画廊力推出的艺术家,许多是通过博览会等平台成为走上国际艺术舞台的有效途径。目前市面上推动青年艺术家的知名的画廊和空间还有:荔空间、白盒子、站台中国、泰康空间、空间站、杨画廊等,它们都会推出自己的艺术家。其中比较活跃的青年艺术家有王光乐、王郁洋、仇晓飞、赵赵、梁硕、石玩玩、胡向前、高峰、辛云鹏、卢征远、鄢醒、陈友桐等等;泰康空间推出的刘窗、裴丽、蔡东东等;还有杨画廊推出的黎薇、厉槟源等;站台中国推出孙逊、贾霭力等;空间站推出双飞小组等青年艺术家。
青年展览成为“时尚” 几乎所有的批评家、策展人和画廊,近几年都在做青年艺术活动的推动工作,其中有今日美术馆与马爹利艺术基金联手推出的“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中央美院美术馆主办的“首届CAFA未来展”;宋庄美术馆主办的“八零后艺术档案”展、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中央美院老师赵力发起的“青年艺术100”计划;德美艺嘉发起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北京时代美术馆主办的“楼上的青年——2010青年批评家提名展”;墙艺术推出“大声展”等项目。这些展览的参展者以75后为界,一些90后艺术家也崭露头角。除市场表现外,年轻艺术家在各种大型艺术展览的亮相。目前,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大型艺展的,主要是60后、70后艺术家,80后艺术家参加国内的展览相对多。但今年卡塞尔文献展,第一次有80后女艺术家胡晓媛入选参加,80后艺术家逐渐开始走出国门。
青年策展人的“生态”特征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陆海报上出现“策展人”三个字以来,如今中国当代艺术圈在短短的时间已迎来了第四代策展人时期。最近两年伴随新生代艺术家的崛起,新一代策展人也开始纵横艺术圈成为新老艺术家的有力推手。如今比较活跃的策展人也逐渐向青年人转型,诸如王春辰、鲍栋、付晓东、刘礼宾、梁克刚、张海涛、夏彦国、戴卓群,还有杜曦云、何桂彦、董冰峰、崔灿灿等等,都是圈中知名的青年策展人。这些年轻策展人也开始分化为几个方向,大型展览逐渐能看见年轻策展人的身影,如王春辰策划“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何桂彦策划“社会风景——2012苏州金鸡湖双年展”;付晓东策划的“深圳水墨双年展”;杜曦云参与策划的“平遥国际摄影节”;董冰峰、张海涛策划的多届独立影像节;刘礼宾策划“2013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2013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2013年成都双年展原计划由何桂彦、崔灿灿、付晓东等3个年轻人策展的……除此之外,年轻策展人也开始做实验项目和计划,比如给年轻策展人做系列“微空间”艺术家项目,类似“51平方米”、“夜走黑桥”;而且综合性的展览年轻策展人也在做。
和青年艺术家一样,青年策展人的优势在于思维活跃,创造性思维不受束缚,在媒介上有所拓展。我这几年策展的项目,比较偏重于未来人造自然和自然的关系,比如“感应器”“人造风景”“自动•全自动”“微•生•物”展。再如有些青年策展人策划的一些项目,则选择一个特定日常环境,比如澡堂、地铁、酒店,让艺术家根据环境在其中创作,这种展览近两年逐渐形成趋势。还有一类展览就是规定一种材料或创作、展示方式,比如夏彦国策展的“粮食”展,大家都用粮食这个材料来创作;“摆摊”,大家都用摆摊的方式创作和展示;再如付晓东的“一立方”展,艺术家都做一立方的作品,这些展览参展的多是年轻艺术家。近几年还出现了一种“田野调查”展,比如宋庄美术馆栗宪庭先生、张海涛策划的“80后艺术档案”、“西藏艺术家群落展”这类人类学视角的展览也将成为重要展览类型。
结语:无论新老艺术家、策展人都有一个创作疲劳期和高峰期,这是自然规律,同时这个规律也由时代和人本身的身心的局限性决定。不同时代给艺术家、策展人提供的生存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一个艺术家、策展人能提出并解决一个时代的社会问题就很不容易了。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不同,艺术作品呈现的面貌和特点自然也不同。未来肯定是青年新力量的世界,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艺术生态循环,现实社会提供和转换不同时代的文化针对性,艺术的脚步才会永远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