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应对经费短缺
对于麦格雷戈来说,面对文物的国外追诉,可以用法律来遮掩,将问题全推给英国政府。可有关英国政府削减经费的问题,他就不得不独自面对了。
麦格雷戈算得上是一位勤俭持家的高手。上任伊始,他接手的就是一个每年有500万英镑赤字的烂摊子。因此这位学院派的资深研究人员不得不使出一些“外交手腕”—虽然他本人不喜欢这样的说法—为博物馆的生存发展四处化缘拉赞助,让博物馆适应在全球经济危机下的艰难岁月。
博物馆在前几年还是过了一段好日子。当时鉴于商业化的侵袭,英国人越来越愿意出入于牛津街商业区或者哈罗兹百货商场这些物欲横流的地方。为了反低俗,英国政府拨出大笔资金给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让其进行文化教育建设。于是乎,大英博物馆开始门迎四海、泰特当代艺术馆雄踞泰晤士河南岸,大英图书馆新楼拔地而起。
对博物馆等机构而言,英国政府多年来一直扮演着“发动机”和“财神爷”的角色,撒下大笔英镑。这不但帮助文化机构组织举办大量活动,而且也让这些机构的员工享受着与公务员类似的薪酬。在政府拨款的羽翼下,英国的文化机构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结束了这段好时光。危机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财政赤字。根据政府通过的财政年度预算案里,博物馆、画廊和历史遗产等文化方面的支出在总体预算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比往年有所下降。政府为了削减公共开支,狠狠一刀砍到博物馆的头上。
麦格雷戈也有应对办法,他曾经纠集了泰特艺术馆馆长塞尔塔、国家剧院院长海特纳尔等一帮英国文化界响当当的大人物,举着“要舍得给文化花钱!”等标语牌,像讨薪民工一样委屈地并排坐在大英博物馆的台阶上。他还诱惑政府,称“给博物馆等文化领域不是赔本买卖,每投入1英镑能创造出2英镑的产出”。
金融危机把博物馆“饭来张口”的日子变成了明日黄花,馆长们不得不斯文扫地向政府伸手要钱,同时也不得不另想办法。这些整天和故纸堆打交道的聪明大脑开始搞起了经营,目前商业经营性收入在英国各个博物馆收入中所占比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当然,英国博物馆并不会把房子租出去搞什么楼堂馆所,顶多是尽量挣点不带烟火味的“文化钱”。
博物馆的经营性活动慢慢成为获取博物馆运营资金的最有效渠道。在免费开放的形式下,英国博物馆的经营性活动中,以博物馆的文化产品经营和临时展览的门票收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前者如博物馆开发的各类纪念品,在每个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里,从几十便士的活页纸、明信片到上千英镑的文物仿制品陈列得琳琅满目,这些基于本馆的性质、特点和藏品而开发出的纪念品极具特色,每一个参观者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纪念品。
大多数博物馆提供餐饮服务,为观众提供休息、饮用咖啡、茶等饮料和食品。
以麦格雷戈为代表的博物馆掌门人筹集资金经验丰富,在伸手向政府要钱的同时,也没忘记零敲碎打的小钱来源。博物馆的门口,往往摆着好几个捐助箱。博物馆免票,但摆个箱子让愿者上钩是很重要的一环。从箱子上的标示也能看得出博物馆国际化的一面,用了好几种语言劝人慷慨解囊,而且不管是英镑、美元、欧元还是日元、人民币,统统来者不拒—如果加一个汇率表,就有点换汇商店的味道了。不管怎么说,这些遍布全球的币种,起码也反映了博物馆走向世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