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涌动》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通道画廊展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1-08 09:44:15 | 文章来源: cafa.com.cn

 

2013年11月4日至11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三工作室创作课汇报展《涌动》在中央美院雕塑系通道画廊展出。展览展示了第三雕塑工作室童昆鸟、于涛、刘书言、彭云、沈至诚、杨牧石6位学生10多件作品。虽然通道画廊并不大,也算不上是一个敞亮的展厅,但对于活跃的年轻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展示创作、汇报交流的极佳场所。此次群展是雕塑系姜杰教授创作课的成果展示,导师姜杰给予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在短短四周内,从制定方案到作品制作,再到最终布置展示出来,均由姜杰老师带着6位学生完成。

于涛的《有蛋破了》,采用了泥、头发和针作为创作材料。于涛认为毛发和针都给人一种不安感,虽然姜老师认为毛发和针放在一起会不纯粹,然而对于较为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于涛来说,这就是他所想要表达的。表面看起来,于涛的作品量不大,但是那些泥塑的“蛋”,他做了很多的尝试,也想过很多的方案,比如说这些“蛋”在经过长时间的烧制后能完好,在一些技术手段下还可以发出各种光芒,但由于时间的缘故这一效果并未呈现。

童昆鸟共展出了《我很好》、《下降的心》、《撞鸡》和《通缉令》四件作品,这些作品都运用了较为复杂的电动机械原理,可以看出童昆鸟对机械的着迷。《我很好》由玩具鸡、扩音器和长长的管道构成,里面播放着“你好吗”,作品名《我很好》很好地回应了里面的声音。《下降的心》是通过电子机械让绑在上面的红色桃心气球上下伸缩,在下端等待红气球下来的还有一根长针。《撞鸡》同样是运用机械原理让一根长长的“铁针”不断去刺痛玩具鸡,玩具鸡随着“刺痛”发出阵阵惨叫,现场观众在刺激的哀鸣声里心也被揪起来,这件作品能引发人们的无限深思。而《通缉令》则是因为一位同学送他的玩具鸡意外被抢而展开的“通缉”。艺术和生活在童昆鸟身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

刘书言展出的三件作品《潮》、《涌》和《经》,运用了丝绸、棉布、镜子和车座进行创作。虽然是女生,但她并没有一双巧手,缝制这些布具让她遭受了不少罪,缝合不了的地方,她就只能用万能胶来实现。其中作品《潮》,由棉布和丝绸缝合而成的各种人体器官,如乳房和生殖器,由一条黑线连接着,这些人体器官在镜子面前孤芳自赏;作品《涌》的车座也连着这人体私密部位。这些作品反映出刘书言十分关注人体内部的私密,尤其是女性的私密。

沈至诚的《7点13秒》主要由齿轮、木头组成,另外还有两张与作品有关的油画。之所以取名为《7点13秒》,是因为13和7对于沈至诚来说是个很不寻常的数字,13与他有一连串的因缘,而7是圣经中出现最多的数字,代表完美、完全的数字。可以看出,创作这件作品与他个人经验有关,他把潜意识的画面刻意戏剧化、荒诞化,并把异常的,虚幻的场景组合在画面和雕塑中,都凝固在7点13秒这个时间里。油画上的人物和木雕人正是沈至诚自己,凝固的时间里,他的头在转,双手张开……沈至诚在作品中透露出他的思考和无奈。 在《自然》这件作品中,彭云用泡沫板搭建了一个空间,她把三十个改造版录音机芯(采集录制了各种日常生活噪音)放进里面同时播放。显然在她心里,声音是一种有魔力的物质,声音填充着空间,没人能逃避它。越来越多的声音被用做各种信号和指示工具……我们忙碌于其中也在其中麻木。彭云用简单的录音工具纪录声音,试图让它们互相对话,混合的声音似乎像丛林鸟叫的声音,有些模糊混杂又耐人寻味。

杨牧石《延》是以木头和墨为创作材料,呈现出似有非有的黑色神秘又富有想象力的意境。这些学生的作品大多从个体的感受出发,虽然还很青涩,但这是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创作出来的较为完整又有趣的作品,其作品好坏已不再是我们的关注重点,他们的创作热情和真诚正感染着前来看展的观众。正如他们的老师姜杰在展览前言所说: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在短暂的时间紧张地工作着,因为喜爱变得投入,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努力,他们的工作状态,令人兴奋。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