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3日下午2时,由中央美术学院、日本东洋美术学校共同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共同承办的《古桥遗风——关广志、关乃平、翟欣建、翟博四人展》于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展厅开幕。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中央美院附中老校友张为之、校长马刚,中国美术学院任道斌教授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桥梁可以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各地人民的融合与友谊。桥梁的建造包含了文化、历史、建筑、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富有极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此次展览即是四位艺术家“聚焦”,用各自的艺术手法对古桥进行描绘,借以缘情言志。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在前言中写到:“ 《古桥遗风》所展示的作品,均是作者对古代桥梁的描绘,借以缘情言志,情是人心、人性、人情之总和,志是对自然、社会、现实之态度。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內涵就是崇尚天时、地利、人合的“天人合一”理念,人的行为规范只有符合自然万物之道,人才能万事亨通,社会才能平安祥和。”
如果几位艺术家都面对着同一个“题材”(subject or motif)——桥,他们也因此聚到一起,这或许顺理成章。进而会有明眼、会心的道友从中品出某种共同的“主题”(content or theme),甚至竟然就把桥看作“主题”,于是这几位艺术家就不得不聚到一起了,这几乎可定为铁案。逸才、高士汇聚亭阁,笑傲林泉,共赏清风朗月,咏物言志,这是中国文人的艺术传统,由此而产生的名句佳作断然不可否认。然而,还是会有悉心的观者发难:桥虽可以通沟涧,跨江河,却如何把四位风格迥异的三代艺术家聚到一起?我们不可忽视发难者的挑剔,或许他们正在触及丹青大义。
的确,关广志、关乃平、翟欣建和翟博这四位艺术家关注于视觉“语言”的四个不同的层面。关广志的作品中的树影水波间洋溢着水彩魅力的纯粹,流露着水彩本体的“质感”和“音色”;翟欣建的油画作品在不同质感和空间的桥山水天中寻求着尺度的平衡;而关乃平的水墨作品笔墨与塑造、空间与抒情浑然一体,笔丰意足;翟博的作品在古桥岁月和匆匆行人中精心提炼、组织题材,一副锦绣心肠。如果从语言或符号的角度讲,关广志关注“音素”(pheme),翟欣建重视韵律,关乃平长于话语,翟博专注于“义素”(seme)。关广志和翟欣建重表达,关乃平和翟博重内容。
但是,这四位艺术家却有着深层的共性,那就是,无论他们痴心于表达,还是专注于内容,他们都探索语言的形式——表达的形式(expression-form)和内容的形式(content-form),而不是实体。因为他们在探索语言;语言的本质是形式而不是实体。他们都把围绕的桥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和那一缕缕人文的气息分割成自己眼中的基本元素,再把它们匠心独运地重新整合起来。虽然我们在这里有意无意地在回避格雷马斯(Greimas)的符号矩阵戏法(the interaction of semiotic constrains),但我们却无法回避这四位艺术家关于“意义”的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