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im交互与信息创新论坛深入报道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29 10:24:29 | 文章来源: cafa.com.cn

【技术方向】

整场嘉宾发言后为技术讨论环节,技术讨论环节由陈慰平老师主持,发言的四位嘉宾分别是:微软技术顾问总监——夏鹏,格灵神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勇,奔驰中国研发部高级工程师——薛玮,新车间创始人——李大维。夏鹏的发言首先提到大数据的四个维度:数量、种类、速度与可信度。微软认为在任何地方,都能管理任何尺寸大小的数据。而在数据处理的工程中,需要做到统一的监控、管理以及保证数据安全。夏鹏随后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微软利用大数据创造的的实用价值。大数据可以进行基因采集,在司法调查的过程中大数据可以优化案件调查,可视化数据发掘可以定性定量回答特定的问题。赵勇的发言主介绍了先进的三维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在到安全监控和商业分析等领域的应用。薛玮围绕着奔驰研发的新产品来介绍在“数字化生活”中如何给用户提供好的交互。在奔驰研发的“on your comand”系统中,给用户提供了无限的体验,便利的远程操控,自然的处理以及完善的感官体验。李大维的“新车间”是国内第一个创客空间,他围绕着“很随意的环境数据收集”的主题讲述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用无人机拍摄“google”游泳池,另一个是测试pm值。李大维提出如今对数据的收集已经非常容易,非专业工程师也能随心所欲的利用现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但是如何去分析环境数据,把数据变成信息,再进一步升级为“知识”,才是核心和难点所在。

Q&A环节

1、以前认为数据很难采集,现在收集数据越来越容易,那么如何去使用数据? 夏鹏:现在社会数据呈爆炸式增长,所以应该利用专门的工具去处理数据。比如用户通常会使用微软的excel处理。并且现在很多企业和政府部门都提倡将数据消费化、平民化、市场化,把不那么机密的数据透明化,公开给大众。例如江苏就有开放一个数据平台的计划。

2、有多少百分比的数据是可以相信的? 赵勇:这个问题得分情况讨论。传统数据基本都可以相信,比如声音、PM值等等,这些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但是有些数据可信度会低一些,比如关于视觉问题的数据,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可信度大概在60%——70%之间。

3、现在许多小学生都可以玩技术,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去学习技术,分享数据? 李大维:其实小孩子在玩的工程中根本没有先入为主的“技术”概念,他只是觉得好玩,并不知道自己在玩的是什么。所以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两点,首先不要把它当做是技术,然后先设定目标,再一步步进行堆积,一切都为了达到目的。代码不会就去网上找,找到抄下来,根本不需要自己编。所以谁都可以去尝试。

4、从企业的角度讲,是技术重要还是艺术重要? 赵勇:技术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应当无所不用其极。 李大维:技术分为不同的阶段,前期当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很少时,他们单靠技术便能取得市场。但是到了后期,技术的传播范围扩大,许多公司都有了这项技术,那么就必须把技术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取得消费者的青睐。

【用户方向】

区别与传统用户研究对于用户的定义,数据时代的用户分析把用户从使用端的角色,从单纯服务、技术或产品的使用者角度脱离出来。数字使用者从数据的两端无限接近数据的中心,成为数据的掌控者。在<用户>环节,主持人是王捷老师,首先发言的嘉宾是西门子中国研究院用户界面设计中心经理——李智昊,他介绍了西门子的基础设施设计。西门子致力于发展能源、医疗卫生、工业自动化、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产业。

这些设施都具备三个基本特征:1、结构复杂,有大量的交互信息需要处理。2、使用周期很长。3、有多个且角色不同的用户在同时使用。针对这几个特征西门子的设计需要关注产品的功能以及不同的使用情境。此外,李智昊还提出了一个他的设计团队的中心理念,由于任何一个系统简化到一定程度都不能再简化了,在做把复杂留给设计师或留给用户的选择时,我会把复杂留给自己。第二个发言的嘉宾是:Jane.Ngai。她是豆瓣的设计总监,来自香港。她主要介绍了豆瓣新上线的一个名为“东西”的频道,“豆瓣东西”通过用户间分享某款商品及其评论或使用体验,帮助用户发现适合自己的产品。这个频道相比其他导购电商在关于用户体验的几个方面做了改良:1、“东西”是根据用户的喜爱程度去区分产品,分为“喜欢”和“想要”。2、“东西”为消费者提供的都是有价值的内容。3、“豆列”根据主题来分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团体。第三个发言的嘉宾是“因为设计”创始人——吴卓浩。他的演讲主题是“让设计拥抱数据”,主要讲述了一些和创业公司合作的经历,总结在合作过程中学到的经验。他提出数据依赖于解毒的放大,数据只能提供过去发生的现象,因此建议设计师去接近客户。在设计推广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专家——定性用户——局部定量用户——海量用户的推广流程。第四个嘉宾是Thought Works中国首席设计师——熊子川。熊子川的发言不同于其他嘉宾,他的团队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也没有明确的理念。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处理一大堆流程和绩效业绩,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因此线下业务缺乏快速响应的灵活性。但是他们团队也有许多好的数据处理方法。首先,数据可以在行业内,也可以在业外,在他们团队,一线的服务人员也是数据员。其次,在操作过程中从假设开始数据发掘。最后,可以打通部门墙,让数据流通。这样在数据处理中就拥有了更多容器和管道。

Q&A环节

1、如今作为网络的参与者已没有隐私可言,那么企业如何在调查用户数据的同时保护隐私? 李智昊:西门子在做数据收集时更关注于现场行为的观察,和用户一起工作去采集数据,因此避免了这一问题。 Jane.Ngai:在产品上线之前会有部分用户参与测试,这些用户都是自愿的,所以双方会保持开放态度。 吴卓浩:创业公司的方法是在从互联网上搜集来的反馈中进行权衡。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误读现象。 熊子川:一个设计应该由灵感,技术成本和用户体验组成,在这个过程中灵感是首要的,真正设计师的产生在于灵感,得到灵感的方式应该是个人的实践为主,设计师需要跨学科补充许多知识,走出设计看世界之后就能读懂许多东西。

2你们对学生有什么期待与建议? 李智昊:我期望同学们能更多的参与到实践中。 Jane.Ngai: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以前在学生阶段做什么工作都没有局限,但是在工作之后就慢慢局限于自己的角色。我希望同学们到社会工作之后能多走几步,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角色。 吴卓浩:我给同学们的建议是用团队的方式去做事,此外用事实而非陈述的想法去证明自己的能力。 熊子川:我的建议就是尽可能地奔向客户。

【艺术方向】

在数字媒介无处不在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也参与到数据的创造,以使用数据本身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艺术>环节,由王成良老师主持。请来的四位嘉宾都是当代艺术家,他们分别是ZKM卡尔斯鲁尔艺术和媒体技术中心音乐和声学研究所负责人——Ludger Brvmmer、帕森斯设计学院计算机和媒体设计助理教授——Benjiamin Bacon、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教师——吴珏辉、新媒体艺术家——徐维静。他们四个人介绍了各自的艺术创作,Benjiamin Bacon和吴珏辉都是利用一些数据收集的器材制作装置,作品都极具代表性,包含当代社会的许多符号,是科技的产物。Lydger Brvmer主要研究的是空间音效,用虚拟声去重造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徐维静最近所做的一个实验项目是利用生物技术来做艺术创作,她在培养皿中用电击大肠杆菌的方式进行创作,通过人为电的干预来改变细菌的生存状态,而成品充满不可预知性。她之所以选择细菌进行试验是因为低等生物远离人文视角,远离我们所知的生命现实,激起了她探索的欲望。

Q&A环节

1、你认为哪种数据作品可以称之为艺术作品? Ben:我认为任何由数据制作成的作品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品,但是它们往往会通过不同的途径。比如飞机的飞行航线,有时从视觉上看也很好看,有人也会认为它是一件艺术品。

【教育方向】

基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教育和学术使命,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名院校院长,专业负责人,交互与信息教育工作者讨论在数据时代如何发展交互设计教育。教育环节由彦风老师主持。四位嘉宾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张林老师,浙江工业大学交互设计研究所的副所长——张劲松老师,同济大学的孙效华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徐迎庆教授。这个环节的老师们主要介绍了所在学校在交互设计上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学科建设。张林老师的发言比较特别,由于她是舞蹈老师,因此在提到对数据采集的应用时,提出了一个“身体建筑”的概念。把全身的分为不同的构造体。在舞蹈教学中进行局部练习而非整体的教学方法。使得身体每一个部位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活动。

讲座尾声为主持人总结发言,至此 “ 数据、智慧、生活”——im交互与信息创新论坛论坛圆满结束。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