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格物致知—中国工笔画的当代表述"在京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30 10:04:25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成为概念的‘工笔画’,是一种负担。因为它对‘技术’的强调,容易使观者忽略绘画的意义——观看世界的通道。”(杭春晓)中国工笔画在传统意义上似乎拥有不容改变的范围与定义,尤其北派工笔的富丽华贵与南派工笔的清新野逸已经在传统画家们的笔下得到完美演绎。但当工笔画走入当代,要在当下使之重新激活,并且具有当代性与国际性,这如何可能?这就需要回归到材质的自然性以及格物方式。所谓“格物致知”是从宋代就开始的对自然物理的“格法”,对自然物象“妙理”的探求。

正是基于对当代工笔画的梳理和呈现,2013年8月29日,“格物致知——中国工笔画的当代表述2013”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参展的12位艺术家们从工笔画创作观念和表达方式上的变革开始远远脱离传统的概念和惯性思维,他们在艺术上的探索和激活,已经将“工笔画”这一概念表述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姿态和艺术价值。

展览展出了朱伟、崔进、陈子、张庆、姜吉安、吕鹏、金沙、雷苗、张见、高茜、徐华翎、杭春晖等12位艺术家新创作的精品力作60余幅。这些艺术家们一方面保持着较为纯粹的工笔语言,另一方面却突破了传统工笔画的创作和观看习惯,他们的创作在视觉结构、审美意图上都与传统意义的工笔画之间有着清晰的差异。

进入中国美术馆5号厅,参展工笔画作品的柔和氛围使我们变的安静,评论家夏可君说:“工笔有一种安眠的诗学,这是由虚化带来的。”如杭春辉作品中人物面容的虚化与虚白化,张见作品中像失焦带来物象的虚化,高茜作品中睡衣虚化的暗示与低度的错觉,张庆作品中被薄纱掩映的动物形象,陈子对女性躯体情态的幻化,雷苗对华灯与花朵重叠在夜景中的幽淡,徐华翎对山水幽淡与人体欲望香韵的暗合,都有一种安眠的诗意在其中。

当代工笔画还有另一种变化,是对物性的反思,或者对物性与材质关系的表达,并伴随着图像的游离。图像不再是中国传统图景,有对西方图示的挪用,有拼贴或者嫁接,这在金沙、朱伟、吕鹏、姜吉安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给出了独特的反思视角。这加强了工笔画“格物致知”的方式,因此带来一种新的感知模式。

当代的工笔画艺术家们在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过程中付出了长期而默默的努力,多年来对于艺术的思考始终保持宽广和开放的视野。在对中西传统和全球化进程的连续思考基础上,避免了工笔画媒介自身所蕴含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歧途。以拆解、修改、重组的解放意识,来面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景观统治以及中国残存的前现代问题。当代工笔艺术家看重工笔画媒介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观念解放潜力,不以继承传统为目的,

不以传统形式语言法则和美学为标准,而是用传统来参照当下思考,将时代问题与传统资源碰撞,扬弃、共鸣并展开新的艺术世界。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13年9月6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