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港清、韦红燕在工作室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艺术中国:工笔画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遗产,您认为工笔画是否有跟随时代发展、表现当代审美的空间?您认为工笔画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汪港清:工笔画近年来发展势头比较高。我个人认为,工笔画发展要比水墨画空间更广,工笔画有色彩语言,工笔画“工”的程度可细可宽,所以我觉得工笔画更能和当代相结合。
我和韦老师都比较强调中国工笔画的传承。这种传承并不是简单的形象和技法,而是一种精神气质。当然我们也要求学生跟现代相结合,要创作他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在这样创作的背后,无论深浅,都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东西,并且在吸收之后一定要和中国传统文化链接起来。
韦红燕:现在工笔画看起来很繁荣,但是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会有一些问题。我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单一化。在面对传统继承的问题上,如果一个时期只有一种传承是不对的。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文化自觉的角度上寻找中国工笔画的发展空间,那么我们应该回归对传统的研究。
首先,在技法、形式上,现在的工笔画面貌很单一。只有一种传承,这个特别可笑。我们现在对传统的研究更多的放在技法上,其实这些技法附着在什么样的视觉形态上才是更为重要的。比如中国绘画的空间观是什么样的?是二维,二维半,四维,还是二维加四维?比如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对船盖的描绘是多视角的,却能够做到在整体上非常协调,这是典型的中国艺术家的描绘方式。现在人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仅仅是一个点,甚至是用中国的线条来构造西方的造型体系。
其次,在题材上过多的偏重于现实主义题材。其实中国人的思维从来就不是写实的,是特浪漫的、诗意的,特别有意境的,但是现在的作品仿佛是越现实越好。
另外,在表达方式上过于单一,并且空间非常狭小。在一场灾难的面前,有的艺术家表达对死亡的恐惧,有的表达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的表达对救灾人员的感谢,这些表达应该都是被接纳的。人的思想是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拒绝不同表达,拒绝不同的角度,否定人的思想性那就不能称为文明。如果没有站在一个文化的高度上去看待文化,这是很失败的。
艺术中国:能谈谈今后两位的创作计划、创作重点吗?
汪港清:我在2004年左右就开始进行少年和水系类作品的创作。这个题材可能还要延续一段时间。另外我们两个人一直想要合作一些大的创作题材。可能是一些传说,经典故事,长的诗篇。
韦红燕:我的创作一直倾向于思考。这种思考并不是对某一个社会,某一个时间的思考,而是对欲望、诱惑这种人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我会一直延续下去。
文/贾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