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国情”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12 10:24:51 | 文章来源: 新金融观察报

几千万?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千真万确。但如果你不了解当代艺术、不关注艺术市场,就很难理解这些作品的价格为何比房价还高。对于当代艺术,公众都有着自己的那份解读:有人说当代艺术是先锋的,是另类的,是叛逆的;也有人说,它就是今天的艺术;还有人说,国内对于当代艺术根本就没有明确的标准,引发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讨论。而种种论断与猜想都给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多元发展的可能。

“艺术,是人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对生存体验、思考的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当代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杜曦云认为,艺术作品首先是人的行为方式,人生由“问题”组成,“问题”是艺术的本体,“敏感”、“自由”和“创造性”是艺术的本质所在。当代艺术则是认同当代文明的人对“问题”的体验和思考。其中,“当代文明”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如果不认同当代文明,即使采用了装置、多媒体等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仍然不是当代艺术。

由于架上绘画的创作人群最多,所以它给市场提供了很多作品,就市场的接纳度而言,更倾向于架上绘画,其他分支门类在保值上则相对困难。作为十大画廊操盘手、当代艺术品经纪人,李苏桥告诉新金融记者,从物理层面来看,雕塑、装置体量较大,必须有美术馆或者足够大的公共空间。影像、行为在于分享难度大,而收藏是希望与别人分享的;从交易层面来看,中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当代艺术收藏,绝大多数处于买卖的状态,即便一些拥有作品十几年的人亦可能调换其他作品。

杜曦云进一步解释说,“由于当代艺术教育的滞后以及教育中的大量常识性错误,即使在所谓的当代艺术界,真正了解当代艺术的人也不是很多。而普通公众对艺术的了解和热爱程度更低。因此,虽然当代艺术的主要表达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绘画,但公众目前只能欣赏绘画,这是审美‘国情’造成的。”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耳边充斥着关于当代艺术收藏的质疑声,较犀利的有“古代的文物尚且得不到妥善保护,还收藏当代的?”“大多数当代艺术品根本就不配被‘收藏’。”这些言论无疑给如沐春风的当代艺术市场当头一棒。“古代的艺术作品,就是那个时代的当代艺术。”杜曦云铿锵的一句话给当代艺术市场注入了正能量。他表示,艺术品属于文化产物,它是否有价值,要看艺术家对所处时代的重要问题是否有独到领悟和精彩表达。

可见,艺术家能否创作出标榜时代精神的当代艺术,取决于他们的领悟能力。而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个人阅历、对某一门类知识的掌握以及所处的生活群体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李苏桥看来,收藏是没有标准的,它建立在个人喜好的基础上,是个人精神世界的反映。

人们之所以对当代艺术感兴趣,其实是希望通过当代艺术关注及探讨当下的生活,但现在的当代艺术似乎缺少了学术方面的支撑和话语权。杜曦云认为,当代艺术需要的不是“学术”准备,而是结合生活处境,用直觉做出独立判断:它是否与生活有关,是否表达出了生活的真相,是否与你的生活处境产生了共鸣……“至于有些买家,不是真正喜欢,而只是从投资的角度买进,本身的心态就不健康。实际上当代艺术的话语权,来源于它是否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社会、生活的真正问题。”

“过去已逝去,未来不可知,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在杜曦云看来,笔墨当随时代。有些人珍视的“传统艺术”,如果不是那个时代的当代艺术,是不可能获得如此高的文化价值的。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