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薪火相传——陈逸飞、夏葆元展览于沪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7-29 16:41:3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2013年7月26日下午,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推出“薪火相传——陈逸飞文献展(1960-1980)”与“薪火相传——夏葆元作品展(1968-1988)”。展览以两个二十年,通过大量的文献、实物、影像及原作,以有亮点的展陈方式,体现他们顺应时代、独立进取、奋力开拓,为创造上海油画雕塑院的辉煌所作出贡献学术成就。

自2011年起,上海油画雕塑院推出了总题为“薪火相传”系列展,旨在梳理上海油画雕塑院院史,通过详实的个案研究,挖掘和总结内在的学术传统。至今已经成功地主办过六个“薪火相传”系列展。

陈逸飞与夏葆元,两位同时代艺术家不同的20年,共同营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回顾。为配合展览,在为期一个半月的展期内,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还将推出两场专题讲座《走进大师陈逸飞》和《回望七十年代》,分别由陈逸飞的弟弟陈逸鸣和夏葆元主讲,同时还专门为暑期里的广大青少年朋友举行两场公共美术教育活动。

薪火相传——陈逸飞文献展(1960-1980)

“薪火相传——陈逸飞文献展(1960-1980)”分为 “学生时代”、“进入油雕室”、“崭露头角”和“时代标杆”4个篇章。通过展出陈逸飞各个阶段的水彩、速写、素描、习作、草图、原作、笔记、照片、出版物、影像等,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文献资料,全面真实客观地呈现出陈逸飞早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艺术轨迹,以及在他创作激情最为丰沛的10年间所创造的大量作品。在展出的文献中,还有一张陈逸飞写于1963年的自勉字条,他以圆润的铅笔字写道——“有困难不怕,遇风浪不摇,受批评不跳,见表扬不骄”。

展览紧紧围绕着陈逸飞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开路先锋》(1971年与魏景山合作)、《红旗》双联画(1971年)、《黄河颂》(1972年)、《占领总统府》(1976年)、《踱步》(1979年)等一系列具有标杆意义的作品,从美术史的角度,展示出一件件艺术作品诞生的过程和艺术演进的规律。这有助于重新建构一位艺术家在人们心目中更为立体、丰满和真实的形象。许多作品与文献都是首次对外公开展出。

薪火相传——夏葆元作品展(1968-1988)

“薪火相传——夏葆元作品展(1968-1988)”汇集了夏葆元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优秀作品,主要包括油画、素描和水墨连环画3个门类80余件作品。其中包括由上海油画雕塑院收藏的《部长与我》、《清贫——方志敏》等,许多作品都是首次对外公开展出。

当年被誉为上海美专三才子之一的夏葆元,其作品充满着艺术才气和都市情调,且人物造型准确、生动、细腻。尤其是他的素描和水墨连环画,被广为推崇。陈丹青曾评价夏葆元的素描是“介于德加、门采尔、珂勒惠支、谢罗夫和左恩之间……即便今日,上海画派的圈子里没有谁不知道这素描的源头始自夏葆元”。夏葆元说:“我深知我们这代人的不足。在我求学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价值的文脉被一刀切断。

当下,绘画在正与国际接轨,绘画正被迫与‘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新思潮’、‘新概念川菜’等等,合台演一阕戏,谁演主角,谁跑龙套,孰不可定夺。对此,我只能退出这场游戏一如我的既往,而固守我们这代人的本分。因为我意识到历史是怎样迂回上升,又怎样蜿蜒曲折地前行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场重病以后,倏然之间我理解了塞尚,还迷恋于毕加索的油彩涂抹法(至今还深深迷恋着),又受到‘八五美术新潮’的感召——当时的年龄还能勉强应召;曾创作了一些至今看来也不觉羞愧的画幅,自以为得计地运用一些时空交错的手法等等,但毕竟幼稚得很!”

据悉,展览将一直持续至9月12日结束。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