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湖北美术馆:从展览馆向博物馆转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4-16 09:12:42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陈列展吸引“不懂美术的人”

对于国内的多数美术馆来说,展览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地开展闭展,似乎是一个常态。然而,对于起步较晚的中国美术馆事业来说,摆脱这一窘境的重要手段,就是逐步推出藏品的固定陈列。这不仅是美术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各美术馆办馆特色与学术水平的体现。“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的推出,既有湖北美术馆对社会、历史担当的责任意识,也体现出推进区域美术发展的文化自觉。

这几年,湖北美术馆以湖北近百年的美术现象及作品作为研究和呈现的切入点,陆续推出了“回顾与展望”系列展览,分别对湖北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领域进行了梳理,并有计划地开展了收藏工作。“作为公共艺术展示与研究的平台,湖北美术馆有责任去推进湖北艺术的发展,并使之产生影响。”傅中望说。

作为湖北美术馆掌门人,傅中望上任后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学术梳理和展览陈列上。在他看来,固定陈列展会给湖北人民带来很多美术教育、美术研究、美术创作以及文化传承的直观感受,哪怕是不懂美术的人去看也很容易接受。因此,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是,他自任职以来每天都要看美术馆的留言簿,他还喜欢在美术馆看来往的观众,观察他们在画作前的言行表现。

“湖北美术馆建馆5年来已逐渐走出了一个自己的模式,特别是对地方美术的研究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方面,让我特别受启发。我觉得一个美术馆不是只做临时性的展览,还要对地方美术和每个城市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做些梳理,让市民在这里感到一种家园的亲近感,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说。

服务要以公众为中心

70多岁的龚乃兴在画作前驻足良久。跨越百年的湖北美术史,以及现场的那些文献、实物及作品在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眼中有股“怀旧”的味道。“1958年以来的作品最吸引我,令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场景。那时,我正年轻。”他说。

而对于从湖北走出去的著名理论家皮道坚来说,意义又不一样:“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文献收集很广泛、很细致、很深入,很多材料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对此,评论家孙振华这样总结:“这个展览选择了好的学术角度,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来叙述湖北百年美术发展状况,因为湖北美术的百年发展见证了国家民族至关重要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对于美术馆还是学者,都为他们的美术史撰写与整理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式和框架,并对一个地区的美术史梳理具有启示意义。”

但是作为一个美术文献展,如何既保证文献的严谨性,又具有美术的品质,达到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内容与形式的丰富饱满?作为一个长期固定陈列,如何充分运用展示手段,营造参观气氛、提升展示效果?

策展人员在展陈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从先期召开专家论证会,到后来从细处着眼,照顾到不同观众的需要。比如展线的设计遵循大多数观众的观展习惯;内容的呈现力争有节奏、有起伏,保证观展心理的舒畅。此外,为吸引年轻观众参与互动,还利用科技手段,在展厅内设置不同形式和规格的多台电子触屏机。

“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美术馆要对提高公众审美品位起到重要作用,就要对老百姓形成持久的感召力,就必须要有长期的固定陈列。”批评家黄河清说。

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是美术馆推出固定陈列的前提。目前,“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被列入为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重点课题,这意味着该项目的研究将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意义,也将由对地域美术的梳理研究,延伸成为构建当代文化艺术的重要一部分。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