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6日上午9点,“北平艺专与民国美术”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院美术馆正式召开,本次研讨会时间为期两天,共有24位学者做报告和学术讨论。央美院长潘公凯在致辞中谈到:解构和碎片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是很重要的,此次研讨会邀请了近三十位专家早已完成论文并出版。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作为论坛的发起人担任第一场主持人,薛永年担任评议人。4月6日上午的两场报告共有6位学者分别发言,报告内容以个案研究为主,论题涉及史料披露、艺术生涯、图像学研究、文化身份界定和重大社会变革中的艺术与教育走向等问题。
前两位发言者分别为陈继春“锦日本生涯初探”,郎绍君“北京艺专国画系主任萧俊贤”。两位学者主要是对民国美术的史料披露和艺术生涯的考察。其中,郎绍君先生的研究主题是早期任北京艺专国画系主任的萧俊贤(1865-1949),1918年初至1928年任国立北京艺专中国画系主任,一度任代理校长,后来辞职去上海以卖画为生,据介绍他辞去职务南下与徐悲鸿主持学校工作相关。他与很多画家相熟,其中与陈师曾交往最多。
第三个报告以艺术交流和民国的文人集团为主。发言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他的研究主题是绘画中的历史细节——读李毅士的《陈师曾像》与《王梦白像》。报告讲述了早期留洋艺术家、文人集团以及交流互动史。
刘曦林先生的“北平艺专史事二则”,以史料披露为主,报告以刘曦林1982年与王子云先生的一封通信为中心,结合《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学生运动史》,展现了一个民国背景中的一个案例,披露了“阿博罗美术学会”早期的照片,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将阿博罗美术学会成立的时间基本确定在1921年,解决了学术界的有普遍争议的一个问题。
杭春晓的报告以傅心畬文化身份和主题重构的问题,重点讲述了对傅心畬而言,“国”这个概念的流变,梳理出了“君之国”、“仁之国”、“乡之国”的线索,为遗民群体主体性变迁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本。
华天雪的报告为“徐悲鸿的1949”,主要是呈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徐悲鸿相关的人事、教学、艺术创作方向等方面的变动,通过对具体事件的研究、考察,为理解建国后的美术打开了一个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