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博物馆业走上发展快车道,弊端几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2-04 12:22:55 | 文章来源: 工人日报

三大“病灶”导致专业人才短缺

据了解,目前,发达国家平均每2万~4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法国是平均每万人1座,美国每1.8万人1座,英国每2万人1座,而我国是平均每4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从这些数字上看,我国博物馆业的发展空间仍很大。

“对博物馆而言,馆藏是硬实力,人才是软实力。而专业人才短缺,恰恰是令我们头疼的一个问题。”馆长们说。“博物馆是知识密集型文化事业单位,需要多学科专业人才。如文物保护方面,就需要化学、物理学、文物鉴定人才;办艺术展厅或艺术类博物馆,就需要艺术史专业人才;作为策展人员,得能把技术的、艺术的、历史的、文化的、时尚的、创意的,种种因素进行整合……”郭小凌指出,与发达国家大型博物馆比,在人才上,我国博物馆整体显得较为薄弱。

原因之一,是我国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缺欠。据介绍,虽然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设有文博学院,但往往是由过去的历史学、考古学分出来的,把博物馆学跟考古学绑在了一起,教学重点多在文物鉴定、文史知识上,真正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并未建立起来,师资力量不是特别专业,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距博物馆的现实需要也存在很大距离。

原因之二,是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体制问题。山西民俗博物馆馆长夏路告诉记者,随着博物馆业务量不断横向、纵向拓展,急需越来越多的各学科专业人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而当前多数博物馆的职员结构,往往是原来搞考古、搞历史的出身,还有不少是过去从文化系统被打发到博物馆养老的。“人员队伍整体年龄偏大,学历参差不齐,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已无法适应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但财政为控制支出,给博物馆核定的编制是死的,人员不可能想进就进,只能等自然减员,倒出编制,再进新人,但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大部分博物馆可能还需要8年~10年,才能完成人员的新旧更替。”夏路说。

原因之三,是博物馆现有工资待遇很难留住高层次人才。“就说金牌讲解员吧,要有起码的专业知识积累,有公共亲和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大方得体的举止、能讲标准的普通话,甚至会用英文讲解、手语讲解,还要能够处理各种场面,有出色的场位调配能力,这些都要经过特别训练。常常是我们花几年时间培养出来了,结果月工资只有两三千,培养完了,人跳槽了、去国外了……”几位老馆长对记者感慨:“像从事内容设计、形式设计的人,你本身得是个美术家才行,但博物馆的工资,根本就吸引不来这些高层次的大家、美术家……”

“博物馆的人才结构,现在严重不合理。所以说,现在政府关注博物馆事业,应更多去关注博物馆的软实力。硬实力相对简单,甩钱就可以了,软实力则比较难做,而这恰恰是我国博物馆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馆长们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