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当文化主持和中介
编辑邀稿时问,西九是否作为香港文化的某个原点,我只能说,由老外主持的管理局未有这样的说法。她又问:香港并没有文化局,谁来与龙应台、莫言对话(编者注:对应龙应台以台湾“文化部长”身份访港,问题指涉文化机构设置)?我会这样答:不如由香港主持这场对话吧,我们的陈冠中、梁文道都是适当的主持人。“主持”,也许更是香港的文化角色。
香港曾被上一代视为暂居地,香港不是老家也不是终点,我们的文化基因是赚钱快,反应机灵,没有文化包袱,这儿是国际贸易平台、转口港,我们是成功的买办和中间人。今天的香港不再是跳板城市,是家也是我们的主场,是亚洲最自由开放的平台,那为何我们不策划和主持最多元和具争议的文化艺术讨论、表演、展览和放映?
可是,政府对西九的想象停留在经济效益,前西九管理局主席唐英年早前接受访问时说:“如你们认为西九文化区的观众只是香港的700万市民,就大错特错……将来广深港铁路开通后,广州来香港只是48分钟……因此我们的观众群至少是广东加香港,大约6000万居民”,这番话印证了西九“文化买办”的角色。两者的分别是,买办为了建构一个游客喜爱的“中西文化艺术交汇”,会从世界各地购买均衡的节目回来,而“主持”则会从理念和价值出发,诠释主题,提出质疑,引发讨论,推动公众教育。
既然文化倡议在过去能改变政策,带来新的空间和机遇,我也会寄托西九的未来和香港文化的未来于公民社会,让民间带动改变。最近遇上几位本地艺术工作者,他们抱怨说“西九我冇份”。今天的西九的确是国际当道,忽略本土,但民间不能犬儒和妄自菲薄,要逆水行舟,深化研究和讨论,提升知识视野,愿意与官方对话。在网络和开源年代,人人都是决策者,政策有偌大的“共创”空间。香港未能成立文化局、文化政策未能疏理,民间更需要参与,推动创新的可能。民间要有这样的气度和承担:由我们当主持,西九“我有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