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香港西九文化发展的未来“我有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11 11:30:27 | 文章来源: 南方都市报

西九未敢触碰论述和管治问题

至2012年,蹉跎十载的文化区工程仍在规划中,但也总算有实质性的进展:戏曲中心的设计已公布,今年开始施工;在同期启动的还有“自由空间”(freespace),这个西九公园内的小型演艺和音乐设施,也到了挑选设计顾问的最后阶段。去年最具争议的决定均与M +有关,一是M +博物馆花了1.77亿港元购买47件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U li Sigg)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再接受希克捐赠1463件艺术品;二是来自瑞典的M +总监李立伟因其国际知名度,令香港艺术发展局放弃起用本地策展人的惯例,径自邀请李担任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的策展人。艺评人和艺术工作者质疑这两个决定,特别是宁取“国际”而不重视培育本地人才,他们紧盯M +不放,反对黑箱作业,发动了高水平的讨论,思考何谓国际、专业,还有专业道德、公共性和程序公义等议题。

管理局运作四年,西九的文化定位仍是悬念。官网写的西九愿景,是“发展西九成为一个综合文化艺术区”,“设有优质文化、娱乐及旅游节目,并对本地居民和世界各地游客均具有必须到此一游的吸引力”,这样的文字是把文化降格为娱乐旅游。官网写西九的首个目标,是“促进香港长远发展为国际艺术文化大都会”。“国际化”是什么意思?管理局未有提出论述和进行辩证。根据官方文件,M +艺术馆的使命是“从香港的角度和现今的角度出发,配合世界性视野,专注于收藏及展示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的视觉文化”,那接纳希克千多件藏品是要展示怎样的香港角度和视觉文化?

管理局也承传了官僚的保守基因,它设计了一套程序准则(就整体规划和主要设施发出公开征求建议书及作公众咨询),但到最后却选择N orm an F oster的四平八稳设计,是平庸主义、安全至上。管理局似乎以“国际化”为决策主轴,建立国际顾问研究管治架构,但顾问报告未有全面公开,西九建设仍是硬件先行,戏曲中心有着奇特的外形,但我更关注管治架构能否落实文化民主和鼓励公民参与的重要原则。从文学缺席的例子,可见西九仍抱着重演艺轻文学的殖民思维不放,更听不进意见。香港文学馆的倡议是民间共识也是公众咨询的焦点,但缺乏人文素养的管理局否决独立建馆之议,只愿意日后挪出数百平方米空间作文学推广活动之用,细节仍未落实,与民间提出的文学馆为“香港文学研究、交流和教育的公共空间”目标相比,是矮了一大截。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