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被资源化的艺术家成摇钱树 创作需沿袭符号化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05 10:28:00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从创作群体到被资本追逐?

从80年代由上至下的一场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到90年艺术家走出体质,开始寻求个体化的生存,到如今资本入场,建构一个艺术生态链,艺术家成为这个产业链中的一部分,成为各个资本所追逐与瓜分的对象。这个发展过程,顾振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我们进行了分析:“一开始是画廊如雨后春笋的出现,因为05年以前中国画廊都很小、很微弱,欧美的艺术生态和产业链没有完全引入,所以画廊在05年形成了一个爆发性增长,起到了对艺术家的一个支撑的作用,替代了策展人的中心权力机制,但是画廊很快被拍卖行所架空。因为拍卖行在中国不是一个二级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一级市场,直接来包装和接触艺术家,甚至来代理艺术家,等于是一、二级市场通吃,变成了当代艺术市场垄断之一,这个就是拍卖行在中国一家独大的经验。后来当然也有一些基金、机构入场,虽然艺术基金和机构在2010年以后纷繁复杂,乱花迷眼,但是仍然没有改变拍卖行一家独大的行情,基金只是让艺术家生产力市场变得更加多元了,成了一个新的经济体的介入,所以现在跟艺术家发生关系的市场力量不只是有画廊,有拍卖行,也有基金,当然还有一些学术机构,美术馆、基金会,评奖机构等等。现在又出现一些新的可能性,是时尚品牌和时尚文化的加入,因为他们经常跟艺术家进行合作,进行授奖,进行包装、出资打造艺术和市场的联姻。还有一种是艺术衍生品的产业链让艺术家做授权,来做艺术衍生品的生产,这两个力量的介入使得中国艺术家人力资源市场变得更加多元了。”

之所以造成艺术家在近三十年来身份的一个转向,首先在杨卫看来,80年代向90年代的转换是被迫与不得已的,杨卫说:“89年,通过血的教训,通过流血终结了一个时代。我们的一座桥断了,但是我们艺术家总要过去,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记忆当中,这个时候就要在桥上覆盖一层厚厚的雪,使这座桥看上去没断,于是我们很快就滑到了经济,因为经济很快地使我们在痛苦中解放出来,使艺术家过上了保暖甚至是富足的生活。虽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东西,但必须要有这么一个东西让我们平安地度过这个坎,至少从审美的意义上要过去。”

批评家贾方舟在接收记者采访时,对艺术家身份的转向有了更加深入的分析:“90年代以来,艺术家开始走向职业化,职业化的前提是艺术走向市场,艺术可以用价格来衡量。这样它就变成一个商品了,虽然艺术家创造的不是商品,但是打扮成商品以后,就可能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就像一个畅销的东西会被很多人买,经销它的人会很多,这是一个市场的规律。”

顾振清在接收记者专访时,对整个中国艺术近三十年的变化进行了描述:“从大局上来看,我认为这三十年的变化是当代艺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种结果,这个大的变化首先是当代艺术替代了以前革命艺术和意识形态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变成了主流文化形态。”杨卫在接收雅昌艺术网采访时也说道:“在中国资本社会的到来把艺术家从过去的意识形态的整一社会背景下解放了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对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还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正如批评家贾方舟在采访时所说:“在过去,艺术家想要成就自我,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地方美协,然后地方美协再送到全国美协,然后通过评选,参加展览,那是艺术家要成名的唯一的渠道。现在的艺术家可以有多种选择。”顾振清在采访时为我们分析了几条艺术家走向成功的道路:比如通过参加国际上的大的学术展览;在国际上学术性的美术馆里面做个展;当然,还包括05年之后,学术标杆和学术价值受到一定的冲击,市场价值和价格被运作和炒作,成为影响大众媒体和大众文化的一个热词。

资本竞逐下的艺术家:重要的是什么?

当艺术家开始进入市场,主动或者被动成为资本所追逐的对象时,新的问题产生了,杨卫在接收采访时说道:“商业把我们从政治社会里边赎出来以后又变成一个新的枷锁,商业社会又成了一个新的紧箍咒控制着很多艺术家,比如说我知道的很多成名的艺术家,他希望变一种风格,希望探索一种新的风格,但是商业不接受、不认可,他必须沿袭他原来的符号,这样就约束了一个艺术家探索和发展。”

中国的艺术家从意识形态上的束缚跳脱,尽管套上了商业的枷锁,然而在贾方舟看来,对艺术家是有了多重选择的机会:“艺术家是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存在,这个主体性的存在是可以左右自己的。可以迎合商业的趣味,去靠拢商业,也可以不迎合商业趣味,让商业来靠拢你。商业来靠拢你的话是没有问题的,你依然从事的是艺术。这个和处在意识形态下的时期是不一样的,因为那时的标准是唯一性的。”

“在商业的时代被商业化的艺术家不能怪怨商业,因为商业不是一个完全坏的东西,它拯救了当代艺术,可以讲没有商业就没有当代艺术,没有职业艺术家。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把商业说成是坏东西,商业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就是看艺术家怎么去把持自己。”

“当然,画廊、拍卖行、基金、企业这些商业机构他们可能是将艺术家当做一种资源,是他们的摇钱树,但是艺术家自己不能把自己当做商品,因为艺术家是不直接创造商品的,他创造的是作品,由艺术经纪人,艺术商人等等把这个作品转化为商品,这个过程其实和艺术家是没有关系的。”

在商业社会的背景下,对艺术家而言,重要的是什么呢?顾振清说:“艺术家要成就自我主要还是要把展览做好、把作品做好。”正如杨卫所说:“我想一个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或者是杰出的艺术家是不会受到商业的束缚,只有那样,艺术家才能跳出来,最终成就一个大的艺术家。”

比起以往的作品,张晓刚的最新创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是我的思想要画,而是我的身体要画。张晓刚说:“从81年开始创作到现在,我已经画了30多年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尤其是对一个已经画了几十年的艺术家来讲他的动力是什么?我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是来自社会的理想还是来自于内心?我觉得这个问题每个艺术家都需要思考的。社会的理想,成功学的理想,这种诱惑会给你造成很多的压力,会让你去想甚至和艺术无关的东西。但是艺术家最重要的动力应该是来自你对艺术本身的一种热爱。当然这样说起来有点儿空,就像我觉得这个展览让我明白一点,当我画画的时候是身体在带动我的大脑,所以我后来发现其实画画对我来讲是身体对艺术的爱大于大脑对于艺术的爱,这个体会非常宝贵。过去我们可能是为了艺术史创作,想象我也有一天进入艺术史,这个动力是非常高昂的,但是当你慢慢的画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你或者觉得艺术史跟你没有关系,或者你觉得艺术史就是那么回事,种种原因会导致人对过去年轻时候的一种动力,产生一些或多或少的怀疑或者是疲惫,但是当你的身体需要绘画的时候,你发现这个动力是无穷的宝藏。”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