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市场还是"原生态" 资本介入艺术是促进还是伤害?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9-13 16:40:56 |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崔弥莱《心语》麻布油彩60cm×50cm 2010年

林志彬《表情系列十 1》 布面油画 70cm×50cm 2011年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刚刚落幕,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接踵而至,广州南方青年艺术100大展正在举行。近年,北京、上海、广州以各种活动推广当代青年艺术家,但市场观点各异,一种认为由于资本的介入,青年艺术家被资本“绑架”,艺术是讨好、献媚的,评论家、资金、艺术家三方因利益而“勾连”,而另一种观点是,只要能够建立第三方的客观评判环节,尽力令艺术成为“业余”的行为而不是谋生的手段,就能够避免艺术和市场的过分牵连。事实上,与资本大肆进入的北京、上海当代艺术市场相比,南方相对保持了独立性,但同时也一直处于市场的低谷中。资本化程度低到底是好是坏?股票证券的思维对艺术品市场是伤害还是促进?

广东油画市场还只是“原生态”

北京、上海的艺术博览会除了推广本土当代艺术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国际当代艺术交流的平台,而广州首届“南方青年艺术100”大展及系列活动则重点在于推广本土青年油画家。两大主题展览中,“妙品——南方新写实主义油画邀请展”的参展对象主要是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广州美术学院的青年油画家,“优品——南方艺术新锐油画提名展”则推介了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五届研究生、高级研修班的毕业生,以及南方地区有学院背景的优秀青年艺术家。

“我在展览之前心里忐忑不安,广州的青年油画水平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心里没底。”策展人吴杨波在展览开幕后才松了口气,“广州的展览跟北京和上海有所不同。到北京展览就是为了看明星,看看谁又出场了。看到无名小辈们,大家也心知肚明,就是哪个明星带进门、挤上这个平台的。倒不如说,是一次又一次的展销会,只是展出的有主力产品和非主力产品之分罢了。广州的展览还能有小清新的感觉,艺术家大多数虽然未成气候,但是发自内心的创作。”

“原生态”是行内对广东油画市场的定位。“广东青年油画家还未生长起来,但是早晚会启动。”东涞文化负责人叶光华认为,这些作品价格仍然处于洼地的年轻人,未来5~10年后会逐渐崭露头角,“经过艺术经纪人的选择,挑选有学术价值而自己有感觉的作品,等于用几万元买画家10多年的‘工龄’。况且这三五万元能给艺术家很大的支持,支撑他们继续发展。”

艺术家的代表作并非都在市场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方土以自己的经历表示对青年艺术家的支持:“画家很苦,必须‘卖画养画’,我们也是从年轻阶段走过来的,这个行业耕耘季节长、收获季节短。青年艺术家处于这个尴尬的阶段,要找工作、要买房子、要结婚,社会却认为他们还不行。但是你去看看,那些大师们,作品最出彩的是在哪一年?他们的代表作,大多数都是这个青年阶段出现的。”

他还用运动员生动地诠释“艺术家之苦”:“奥运会前,每个参加的运动员都拍摄了一段成长历程的录像片。但是在奥运会上得到第八名的,甚至第四名的,片子都白拍了。只有前三名的,甚至只有第一名的,才有机会在电视上直接播放这条片子,让我们了解冠军之所以成为冠军的原因。艺术家也是这样,只有后来冒尖的艺术家,之前经过的艰苦才有意义。”

方土也强调了大多数艺术家目前的心态:“我问过很多已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的代表作去了哪里,比如何家英,他们都说代表作都在自己手上。这就是画家最可爱的地方,他们并非完全为了钱。艺术家应该有这样的终极目标。” 油画家薛军也深有感触:“我参加全国展览的作品全摆在画室,一是在画廊卖不起价,我不舍得,二是如果这些画全给了市场,那我就没底气了。”方土则笑称:“这些作品要是卖了,等于卖了自己的‘营业执照’。”

不过与此同时,方土鼓励画家还是要适当将好的作品推向市场,因为艺术家不能完全脱离市场:“比如傅抱石的画,如果全放在馆藏机构中,或者只有应酬的挥毫小品留存市场,那就创造不了高价纪录,也不会有天价的《丽人行》出现了。”

焦点1:

“艺术家、批评家、资金相互勾连”

“成名的艺术家往往和市场是合谋的关系。”吴杨波说,“青年艺术100是北京的品牌,但是艺术资本化程度比较高。可以说,如今艺术家、批评家、资金已经形成了相互勾连的关系。”他强调,自己并没有用“勾结”而是“勾连”这样中性的词语。

事实上,他认为个别市场的现象就可以用上“勾结”一词:“中国市场上,资本习惯了资产重组、坐庄、圈钱。当股市出现圈钱难时,很多人就开始盯上了艺术行业。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艺术品市场并不同于股票、期货市场,而完全是另一个星球的样态,入门条件高,真假鉴定难,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判定也未有定论,艺术审美趣味也不像证券市场报表那样有明确标准。”

虽然,资本对整个艺术品市场难以操控,但是不乏在某些板块中庄家屡屡“得手”的现象。比如据传北京某资本筹集40亿~50亿元,在拍卖市场上高价收购齐白石85岁后的经典作品。“市场上出现一幅,他们就收购一幅,人为拉高市场价格,并取得这部分作品的定价权。”一个北京的行家透露。

这种有耐心的操作,需要广泛撒网,等待收网,因此也有耐不住性子的资金热衷于做短线操作,比如从去年开始在市场上“横空出世”的崔如琢,就是资本炒作的典型案例。他的作品密集出现在各种高规格的展览中,与名家作品“同台唱戏”,短期内知名度迅速被抬升,另一方面,其作品在市场上突然拍出过亿的价格。尽管在艺术圈中,崔如琢似乎成为笑柄,但是市场也看似逐渐适应了他的存在。“这种短线的炒作很容易出事,崔如琢这单事还没完。”吴杨波说。而此前天津文交所天价推出白庚延的作品,也成为艺术圈中艺术与资本“联姻”的案例之一。吴杨波评价其为:“这是一群用股票思维做艺术品的人,他们忽略了艺术圈中的评论散布更广,比股评人更难以操纵。”

而金融业的发达,不可避免地与艺术品发生关系。美国的金融介入艺术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令潦倒的艺术家一下子冲到了市场的高位,继而挟资本的力量横扫全球。“资本架空了美好的艺术。”吴杨波认为,这种手法的高明在于,评论家用深奥的理论和逻辑来解释这些艺术,共同创造了把垃圾塑造为艺术品的奇迹,愚弄了真正的艺术品市场,“以至于现在学艺术的人,无法真正了解西方当代艺术,而流于道听途说。如果完全借用美国这一套金融操纵艺术的理论,中国艺术会被淘空并堕落。”

焦点2:“艺术家无需考虑市场和金钱”

“尚未启动的广东油画市场,必须提前建立合理的格局,使艺术家和市场有交集但互不干涉。”吴杨波认为,艺术家的“业余性”极为关键,“只有当艺术是业余行为,而不是专门赚钱的工具时,心才是自由的,才能张扬个性。保证业余性,就是要令艺术家和市场分开。”

什么是合理的格局?业界人士已有共识,就是艺术家无需考虑市场和金钱,由专门的艺术机构设立“防火墙”,让艺术的归艺术家,让市场的归市场。同时由第三方的传媒、批评家、策展人形成相对公允的价值衡量体系。而即使是成名的艺术家,只要注水严重,都会被排除在体系之外。薛军对此很有体会:“如果艺术家不用管市场,但是一年能卖几幅作品,不用考虑生活的问题,更能激发创作激情。其实画家的要求并不是太高,很多画家不会开车,也不需要买车。”

在方土看来,当艺术家只盯着市场、跟着市场走,未来的艺术高度难以提高:“市场会给你钱,但也限制你进步。”他举例说明,不少画家离开国内艺术圈到外“淘金”,几乎没有出过代表作品,原因就是要生存,要遵循画廊给的“规定动作”:“比如画廊会说,我可以在经济上给你支持,但你得画牡丹。原来画人物画的画家,就只能改画牡丹了。画家也许会挣扎,但也许就会立即答应了。你看,市场给你钱,当然也同样给你要求。”

不过商业机构并不认为资本就是“老虎”。“资本是好东西,给予市场支持。譬如广东的国画市场向来有资本支撑,所以走得比油画更轻松。”叶光华说,“我们作为中介,同样也需要资本运作。”一直以来,广东的画廊界对于资本进入颇为渴求。

焦点3:“艺术家随大流,肯定走不远”

吴杨波坦言,自2002年开始,受当代艺术火爆的影响,青年艺术家们普遍认为越暴力、越色情、越酷,就是越好的艺术。他认为对此一定要有所反思:“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大多数当代艺术流行反对技术,作品情调灰暗、晦涩、充满负能量。”

“本次展览的作品已经经过严格挑选,我也有意识尽量选择情绪正面的部分。如果到北京、上海看,十米的大作品,画面要不堆满尸体和乌鸦,不然就艳俗如同塑料垃圾。很多人的作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油画。”吴杨波清楚看到,能走在时代之前、具有前瞻性的画家,可能远不止“万里挑一”,大部分随波逐流的青年艺术家将会成为金字塔中垫底的部分:“艺术家没有自己,跟大流,肯定走不远。”

而目前应该思考的事,青年艺术的下一个风向标是什么?“年轻的艺术不一定是朋克、摇滚、波普,可以重回经典。”这句话是本次展览图录中前言的观点。什么是经典?吴杨波认为,就是在某个领域中一路走到极致的人:“上一个时代有很多艺术家,如冷军、郭润文,当时也被边缘化,但他们在自己的油画语言里坚持钻研,才能走到今天的高度。”

尽管如此,吴杨波并没有完全否定青年艺术家的潜力:“我们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也要宽容他们的不成熟,因为大师早期也是嫩的,也可能曾经彷徨过。只要他们掌握油画的材料和技法,了然于胸,再把自己的品性、气质加诸之上,回到正常的心态,回到辛苦劳作、反复推敲的路子上来,你怎么能说他们中就不可能产生明日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