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吴冠中在中国水墨画上的三十年探索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28 10:25:48 | 文章来源: 中奢网


吴冠中 1986年作 吕梁印象 镜心



我尤其喜欢吴冠中“黑色时期”的作品。这一阶段,他的作品一反过去那种抒情的银灰色,愈画愈浓、愈画愈满、愈画愈繁密、愈画愈深厚。画家何以在90年代会出现这么令人触目的变化?这中间自然隐含着形式演进的规律,如由繁至简再进入新的繁;由具象至半抽象再到纯抽象,都是艺术进程必经的过程。然而吴冠中在90年代出现的这一变化,若仅从形式自身演进的角度验证,还远远不够。

吴冠中在90年代出现的这种变化,不是一般的变化,而是一种“质”的升迁,是朝向精神领域的迈进,是他的艺术进入佳境的标志。特别是这位一向以“画幸福”(熊秉明语)为职志的画家,现在却转向了人生这个大主题,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对人生的慨叹与思索,不能不说是一大转折。因此,在精神层面探知人生、探知生命的欲望,才是构成这一转变的更为内在、也更为强大的动因。

综观吴冠中这些年作品,不难看到这样一些与生命与人生相关的主题:《年华》、《生命》、《春风吹又生》、《岁月风华》、《春秋几何》、《流年》、《色色空空》……这些作品既有对岁月流逝的追思与感伤,也有对青春年华的礼赞与向往。画家显然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间日益有限,但这种紧迫感却带给他加倍的奋进,借助源源涌现的创作激情,不断催生出新的艺术生命。

吴冠中说:“暮年,人间的诱惑、顾虑统统消退了,青年时代的赤裸与狂妄倒又复苏了,吐露真诚的心声是莫大的慰藉,我感到佛的解脱”。这段话为黑色时期作了最好的诠释。他的画一再以生命、人生为主题,以其繁密、浓重、深厚,一反过去的优美抒情格调,乃至放弃表达可见物象,正是要以“青年时代的赤裸与狂妄”,来“吐露真诚的心声”。

吴冠中这一时期的许多抽象作品,都可视为人生境象,如在《飘》和《沉沦》中所表现的,既非云、也非水,翻滚涌动的巨大黑色漩流,曾是多少奋斗者的人生境遇!画家在这翻卷的漩涡中,多处写下自己的名字随其沉浮,意味深长。40年代他从东方到西方朝圣,50年代又从西方返回东方寻根,经过半个世纪的奋争,这位东方赤子又得到西方的认同……当他坐定沉思这坎坎坷坷的一生奋斗,至今仍毁誉不一、荣辱参半,他仍未到达真正的坦途。

在吴冠中开拓的路上,因看不到同道而深感孤独,而与他风雨同舟几十载的老伴又险些离他而去,这种种真实的生命体验,使他无法不将关注点转向人生这个主题。我们在他90年代前期的作品中所感受到的这种悲剧氛围,不能不说是他吐露出的“真诚的心声”。

吴冠中于1950年从法国留学回国,怀着满腔热血报效祖国,但他所学与中国当时的国情不合,难以施展才智,三十年受压,没有言的机会。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在艺术上的追求,水彩、油画中的许多经典之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吴冠中虽已近花甲之年,但憋了30年的话终于有机会敞开了。他连续举办展览并发表一系列言论,成为中国美术从僵化的创作模式转向现代的开路先锋,成为中国美术进入开放时代的一面旗帜。在此后的许多年中,他对中国现代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在油画本土化、中国画现代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的现代艺术史上,吴冠中的地位和价值是无人可以取代的,继他的老师林风眠之后,他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一位开拓者当之无愧。也正因为如此,他所受到的攻击也最多,但愈是如此,愈可以证明他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一个开拓者的地位。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