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诗歌与当代艺术共舞 首次词场-诗歌计划展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28 09:48:14 | 文章来源: 深圳商报

观众在华·美术馆欣赏展览。

诗歌总是在诵读之间得以展现,如果将诗歌视觉化,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11月15日,华·美术馆揭幕“词场-诗歌计划2011”中国当代艺术与诗歌第一回展。30位诗人和20位艺术家以各自的创作、言谈,掀起一场“诗歌视觉化”的盛宴。

这一被称为“国内首次跨越当代艺术与诗歌界的文化艺术事件”由华·美术馆主办,《诗林》杂志协办。活动围绕“词场”分为“档案、视界、声音、谈论、表演”五个彼此独立的单元,通过艺术创作、论坛、讲座、对话、朗诵、民谣演唱等多种方式,共同推进当代诗歌与艺术的融合互生。

探索语言的可能性

“春天/责备上路的人/所有的芙蓉花儿和紫云英/雪白的马齿咀嚼青草/星星在黑暗中咀嚼亡魂……”在华·美术馆展厅,可以读到周云蓬的《春天责备》。这位冬天南方演、夏天北方唱的民谣歌手,弹琴、写诗,云游四方。14日晚,他和另一位诗人、歌手吴吞以“诗歌民谣音乐会”的形式,在华·美术馆弹响了此次艺术与诗歌展的序曲。

诗人张尔是《诗林》执行主编,也是策展人之一。他表示,“将语言当作唯一材料进行写作的诗人,词语即是生命,他们的诗,在某种程度上也已超乎了传统的约束与技术的屏障,语言之于他们的意义,期待观者去理解和认识”。

另一策展人鲍栋说,“语言是诗人和艺术家共同的基础,尤其在当代艺术的实验及实践中,艺术家们经常从文字、书写、语音、概念等各种角度呈现着语言的可能性。借助这个展览,我们所强调的是艺术与语言的共生性,展览中的各种媒介及类型的艺术作品都与语言相关,也都包含着对语言或诗歌的经验与思考”。

仅仅是一个实验的开始

在展览中,艺术家们采用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声音等各种媒介手段来展现“语言”。

艺术家翁云鹏一直专注于影像世界,他以电视公共影像截屏的重新编排和组合,表达对于阅读的思考。截屏上的影像一直不变,文字有“对祖国历史一无所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天堂和地狱在我们之外”、“你知道文明是怎样终结的吗”等等。他告诉记者,人们已经习惯于看流动的影像,变得不会阅读,他希望以影像的改变来呈现一种新的观看方式。

艺术家焦应奇更是直接采取“造字“来改变某种现实与困局,并发动参观者一起共同造字。在他那里,文字的具体图像与意义,寄托了对当下社会与文化、艺术问题的思考。来自美国旧金山的Jean利用“错视画”的可辨效果,来考验文字书写和描绘的细致入微的创作技巧。

在视觉艺术中什么是诗?在诗中有怎样的视觉性?诗人与艺术家的语言是如何达成的?围绕这些话题,今日在华·美术馆还将举行三场论坛及讲座,试图从语言出发,探讨诗歌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明年1月10日。策展方表示,之所以称之为“计划”,因为这仅仅是一个实验的开始。接下来,艺术家与诗人之间还将探讨如何更深入地结合,在现有的展览之后,把新的观念落实到更为具体的操作中去。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