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酷玩冯梦波:2012,和新媒体说再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27 19:25:30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


2011年10月22日 冯梦波在工作室接受99艺术网采访


  一线新媒体艺术家?宅男冯梦波?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媒体们总有这样一个排行榜或者说分类,居于一线的、二线的以及年轻的艺术家们。可是这的确不是件明智的事,为一位艺术家戴好了帽子去采访,尤其是一位总出人意料的不愿被固有思维束缚住的艺术家。

  “宅男”的称号被否认掉,是可以理解的;可他作为外界公认的“新媒体领军人物”,却说很烦所谓的新媒体,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意外;而另一个消息,则是会让人震惊了,2012年冯梦波打算不再玩电脑,要回归传统,将主要精力转移到绘画、雕塑、摄影方面,他说他对绘画很向往。

  “大家听了都是一愣,怎么回事,出了什么事了,其实就是我感觉差不多了。其实媒介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你想做艺术的话,怎么都能做,我也是一直想打破这个怪圈,想要冲出去,有一种凭什么我非得干这个事的劲儿。”

  当然这种决定带给他的压力,甚至比1993年放弃绘画选择玩电脑还要大。他也羡慕那种能一辈子都从事一种媒介的艺术家,他觉得一辈子画水墨,一辈子写书法也是很幸福的。“只是我做不到。”冯梦波很是黯然地说。热爱的一直是艺术,不固执于媒介,所以他选择遵循内心的想法去行动。

  “玩”出来的新媒体,这对我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无论是和冯梦波对话,还是看他其他的采访,你总能从他嘴里听到“玩儿”这个词,也许很贴切,说他是“艺术玩家”、“游戏玩家”都还能找到证据,人们提起冯梦波,总能用这样一种描述:“就是那个用电子游戏做艺术的人吧。”就是现在在冯梦波的工作室里也还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游戏机,他饶有兴致的讲:“这是真的游戏机,不过现在和我的电脑是相连着的。”

  其实“玩儿”到冯梦波这里要做另一种解读,从小他对“玩儿”的理解就和其他小孩理解很不同,这种特质也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作品的方式。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能在家办小剧场,弄纸盒子自做些幻灯片,自己编故事,甚至做了小纸片的门票,利用手电做光源,自己放映、解说。从冯父讲述这段故事时的表情来看,他多欣慰儿子小时候这种惊人的创造力。冯梦波说从小他就不喜欢出去玩,比起外面的世界,他更沉迷于自己创作的世界。

  而1993年最开始玩电脑时,他放弃的是参加完那一年第43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成功,那时候参展带去的是他的绘画作品,无疑他是一名出色的画家。可是当接触到电脑时,他入迷了,他放弃了绘画,他说:“(电脑)一上手后就发现还是很好玩的,所以很快就觉得要拿它来做艺术。”

  1993年用电脑来做艺术有着很大的挑战,周围根本没有别的人用电脑,软件、硬件都很不完备,周围没有一个有电脑的人。遇到困难,完全是靠摸索。“靠整天在玩电脑的过程当中去摸索。”冯梦波说道。

  正是这种玩劲,冯梦波后来能两次带着他的被定义为“新媒体”的作品参加卡塞尔文献展,90年代的展览履历横扫了国际各大重要的展览,作品也渐渐被国际知名艺术机构以及重要的私人藏家收藏,而且这一玩就是近20年。

  著名新媒体艺术家汪建伟在之前的采访中这样评价冯梦波的“玩儿”:“现在艺术说玩儿很时髦,但是冯梦波绝对不是这个意义的玩儿,很多人把它当成时髦的玩儿,玩儿是缺乏深度的,但是冯梦波的东西如果像那样一种玩儿他做不到十几年他一直这么干。”

  可是,这个人就这么令人出其不意。从一开始在摸索中接触新媒体,到现在作为新媒体的领军人物之一,并且也开始在央美教授新媒体艺术课程,此时谈起要转型时,他的说法仍然是:“我总觉得很多方面没有好好地玩过,像画画,毕竟从小是学画的,喜欢艺术也是因为喜欢画画,小时候画画肩膀都画伤了,胳膊都抬不起来,到现在肩膀也都是伤。我觉得画画那个方面我还没好好地做一番事来,所以想再玩一下,电脑这些东西对我的吸引力已经过了。”

  可以这么说,冯梦波的玩儿是一种酷爱,一种痴迷,或者说挑战。他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来言说,付诸的却是扎实的行动和极为认真的态度。面对的这样的转型,他有期待,所以才会有压力,但是仍然是下足了决心,想做的不仅仅是“以前画的真的还挺好的”。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