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巫鸿新书《物尽其用》:当代艺术的去魅写作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7-25 13:58:51 | 文章来源: 南方都市报

展览现场

《物尽其用》:用一生完成的作品

《物尽其用》是由艺术家宋冬和他的母亲赵湘源共同创作完成的超大型装置作品,由赵湘源毕生收集、保存的一万余件破旧、残缺或者未使用过的日常物品组成。这件作品在2005年底首次在北京展出,随后陆续参加了第六届光州双年展、“亚洲再想象”等展览,亦在德国、美国、英国等地展出,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物尽其用》的创作材料来自于赵湘源一辈子的“珍藏”,这些日用什物的保存原意是赵湘源对于未来物质生活的忧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未雨绸缪”的作用逐渐消退,保留家庭记忆的原因则越发强烈。这些旧玩具、废电线铁丝、牙膏皮、瓶瓶罐罐、残砖碎木等“破烂”,饱含着赵湘源的生活回忆,她甚至清楚地记得每一块小布头的来历,似乎只有在这些旧物的围绕中,赵湘源才能得到温暖和安全感。因为母亲对往昔的这种近乎“病态”的执着,宋冬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使得她“从记忆的魔咒中走出来,重新走进当下生活”,这就是创作《物尽其用》的原始出发点。

宋冬把这个想法告诉巫鸿,并共同将其实现为一个展览计划。项目启动开始,宋冬一家首先把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拆掉,在展厅中重建起来,赵湘源同时把多年收集、保存的日用什物逐一分类陈列于展厅中。整个展览的布置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和风格,总是随着展览空间的变化而转变,上万件的旧物淹没了展厅的每一个角落,令人感到眩晕和窒息。整个布展的过程对公众开放,主人公赵湘源直接跟观众接触,给他们讲述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宋冬提出了作品的概念,但在展览的过程中,赵湘源才是最为核心的人物,她的行为起了主导作用。

《物尽其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年龄层的观众中获得各种有意思的反馈:一些具有相似生活经历的中国观众,总是容易地感受到来自作品的动人情感;年轻人通过《物尽其用》体会到长辈对旧物的依恋;异国观众从这一充满历史痕迹的作品看到中国当代社会中“正在渐渐消失的力量———家族凝聚力、社会稳定性,或是精神的确定性”。

赵湘源一生只做了这一个作品,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最后以一个凄美的句号结束人生———2008年的一天,她试图去救院子里树上一只被卡住的鸟,从高处跌倒;小鸟被赶来救助的人放飞,她却因伤重不治去世。

□骆思颖(OCT当代艺术中心职员)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