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巫鸿新书《物尽其用》:当代艺术的去魅写作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7-25 13:58:51 | 文章来源: 南方都市报

《物尽其用》在纽约现代美术馆,2009年。

《物尽其用》,巫鸿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版,45.00元。

我曾与几位看过《物尽其用》的读者做了些交流,他们告诉我,在阅读这本当代艺术著作时,他们无不从中获得了温暖与感动。在看多了充满暴力、政治与色情的当代艺术之后,这本书所呈现出的“脉脉温情”,确实很容易就捕获了读者的心。我想之所以如此,除了这件由艺术家宋冬和他母亲赵湘源共同创作的作品,深深触及中国老百姓最普遍的情感外,本书平实、客观的写作风格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代艺术的创作方法和传播方式,决定了理论家阐释的重要性,这使得哪怕是没有到现场看过《物尽其用》展览的读者,通过巫鸿编著的书,还是可以获得对这件作品的认知和理解,甚至可能比一些去了现场、却没看过相关文章的观众,了解得更为深入。然而,这种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艺术写作者的阐释方法和水平,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写作呢?

方法和理论必须落实到作品上

显然,列出一个艺术写作的标准是困难的,但通过巫鸿近年关于当代艺术写作的例子,可以获得一些不错的启发。可以看出,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学术背景,对巫鸿的写作有着明显的影响。他在古代艺术史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武梁祠》中,就写道:“任何概括和抽象必须基于具体的案例,除非细心研究个案,否则概括便不能成立。”所有的方法和理论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作品或艺术家上,才有意义,这种观点也贯彻到他在当代艺术的写作中。从《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徐冰:烟草计划》到《走自己的路》、《张洹工作室:艺术与劳动》,《物尽其用》已经是巫鸿正式出版的第5本关于当代艺术的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的写作风格。

《物尽其用》是艺术家宋冬和他的母亲赵湘源共同创作的一件超大型的装置作品。在本书一开始,巫鸿并没有急于为它赋予意义,而是首先对作品进行客观性的描述,包括它的形成过程、材料、计划以及展览现场情况等。不要以为这是一部枯燥、冷冰冰的当代艺术分析文本;事实上,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切体会到那种温润又难以言表的感动。《物尽其用》书中的重要一部分———赵湘源的回忆文字———常常让人联想起家中的外婆或奶奶,从而带出读者温暖的个人情感与记忆。

作为历史学者,巫鸿没有停留在《物尽其用》这一件作品上。他追溯了宋冬持续十多年的艺术创作线路,呈现宋冬围绕“家庭关系”这一主题的实验创作状态,并从中找出艺术家的创作逻辑。随着写作的推进,巫鸿也没有把关注的目光限定在宋冬的个人创作上,而是把他与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国内转向”的基本倾向相联系。这样一来,读者就得以用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来观照《物尽其用》这件作品。从作品、展览、艺术家引发出的问题成为巫鸿的写作线索,这些问题在文章中得到逐一深化和讨论,最终揭示出《物尽其用》所反映深刻的历史潜流:“当多年的政治运动拆散、瓦解了无数家庭以后,人们心中出现了一个重组家庭,治愈历史创伤的深切愿望。”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