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郑连杰:重建中国人的神性精神

郑连杰:重建中国人的神性精神

时间: 2010-08-30 09:30:18 |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展评 >


郑连杰 2010年在北京 摄影_解飞

郑连杰,1962年出生于北京 ,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艺术家之一,作为当代艺术家,他运用的创作手段有很多,行为、摄影、录影、装置、水墨、书法、公共艺术等。中国当代艺术最具震撼力的代表性作品“大爆炸—捆扎丢失的灵魂”长城系列作品是他1993年创作的,作品融地景、行为、装置、摄影于一身。,它推动、影响了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成,深具历史意义.作为旅美艺术家,郑连杰强调自己的母语文化:我的血液里有中国诗歌的苍凉野性和中国人看待自然的精神。 主要作品《零度纽约》(1998年纽约)、《X-光片》(1999年纽约)、《家族岁月》(2000年起北京)、《漂流餐桌》(2001年北京)、《华山计划-山颂、雪》《华山经》(2004年西安)

行为录影作品.纽约三部曲:1997年《军服》、2001年《苹果》、2003年《纽约的脸》 水墨作品 为纪念两亇德国统一长城拓印“墙”系列大型作品 (1989年-1993年)《天安门》系列 (1989年-1996年)《零度风景》(2001年)《纽约往事》等

近年来他的艺术实验创作以中国道学,崇尚自然美学的现代思想为一体,关注生存与生命的感受,重构视觉艺术内在神性的精神。以此理念跨越在不同种族、区域、国家的展出、演讲及创作公共景观艺术。十余年耒,郑连杰受邀在“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举办演讲和展览传授中国文化及其个人艺术。《纽约时报》、《美国艺术》《朝日新闻》等国际著名媒体曾多次介绍他的创作历程.。其作品为海内外重要美术馆、博物馆、大学及私人机构收藏。

黑色衬衫,墨绿的军裤,腰际间一串金属的钢链,戴着黑超长发飘逸的郑连杰走在晌午的皇城根北街,行头很是惹人侧目。审视一名中国当代艺术家,“北京土著”郑连杰的艺术光谱,恰如雨后初霁的虹,色彩斑斓且界限浑融:他在行为、装置、录影、雕塑、观念摄影均有涉猎。


大爆炸-捆扎丢失的灵魂 行为装置地景艺术 1993年

1996年起,郑连杰旅居美国14年。期间,他曾与友人苏姗.格林沃尔(Susan Greenwell)在纽约曼哈顿西14街创作《零度纽约》行为艺术作品(1998年12月13日):郑连杰先将凉水撒在自己身体和头发上,再以面粉涂抹躯体,苏姗则身着黑色中国旗袍。郑连杰用面粉在地面上画出两个相同大小的圆圈,苏姗站于其中一圈,郑连杰手持一张脸谱走入另一圈中,凝视(Gaze)苏姗,随后进入苏姗圈中把脸谱交给她,两人对视,交换脸谱——郑连杰手持脸谱离开,回自己圈中与苏姗肃立对视。此行为持续40分钟,无具体语言交流。

策划2002年4月20日在纽约亚美艺术中心举行的“郑连杰十年行为艺术回顾作品展”、并主持研讨会的亚美艺术中心主席罗伯特.雷(ROBERT LEE)后来评述道,“《零度纽约》创造出了一个真正交流的机会,一个面对这个时代需要共存的声音。他这件作品选择在冬天进行说明了生存在文明的大都市里,灰色冰冷,不光是心灵中最初的记忆。”

但正如早先圈内评论指出的那样,“称他前卫也好说他现代也罢,在他血液里流淌的,永远是黑白的水墨云烟。”郑连杰同BQ的约访在皇城根北街19号书香名苑,一处明代建筑的会所中进行。他并不急着延客落座,意兴颇浓地为你指点会所墙壁上悬挂的他的水墨画作,他说从2004年起他便每年都回国来到华山写生创作,“华山的美是独特的,它的雄浑适合燕国人骨血里的气象,慷慨悲歌。同时,华山也是道学的发源地,中国古典水墨至高境界有很多取法自道家。像这几幅作品,都是用大泼墨、大写意,用一种散笔把道家精神融汇到画中。”

“水中探月,隔帘观花。”在存在与虚无间做创作的涵泳浮沉,郑连杰何以做到澄怀观象?他说那首先得在俗世的凡人堆儿里清空自己,同样是“逃离城市”,可他鄙视小资们逃离时故作矫情的“农家乐”,而让自己的创作过程无疑于行者的苦吟,“我从小生活在北京这样的都市中,后来去了纽约,那更是一座洋灰森林,资本主义的首都。我每次到华山,都住在没有自来水和电的道观里,喝的是雪水和雨水,跟着道士砍柴做饭……我希望先把自己城市生活的痕迹忘却,完全用本真的状态接近自然。市井气很可怕,你身上世俗味道越多,人的味道就越淡,我的艺术作品要建立一种山林的呼啸之气。”

在艺术上追求“忘我”的郑连杰,显然无法在生活中做到“忘情”。譬如,清明节对于远行在海外游子来说总是具有别样的意义,“中国人的哀思和对亲人的追忆在这一天是独特的,它不光是个人的情感表达同时也是对历史在现实中的追忆和探问。”郑连杰说,今年4月5他及全家19人在天安门广场前摄影留念,以艺术的形式追思亲人——他的母亲今年3月去世,父亲也于2000年过世,郑连杰将两位亲人的照片分别放在椅子上并留影,将作品命名为《家族岁月之一》。

其实,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在天安门广场完成自己的行为计划。早先的作品是由1957年一张以室内天安门为背景的全家福老照片为开端的:2000年4月5日清明节,郑连杰携同儿子郑雄文一道把1957年于照相馆拍“天安门”背景板前拍摄的老照片放大,第一次展现在真实的天安门广场前,以此纪念去世的父亲。2004年春,郑连杰与母亲和哥哥姐姐共八人在天安门广场前又一次记述了家族成员的相聚和变迁,完成了《家族岁月之二》。今年的《家族岁月之三》则构成了作品的延续。著名艺术评论家巫鸿认为,郑连杰的系列行为摄影计划“由于展现了被定格于同一地点的现在时的存在,作品中的老照片获得了一种被强调的过去时态”。

“过去的时态”也像是郑连杰心中化不开的“结”,采访结束后同摄影师一起在逼仄曲折的胡同中拍照,他突然若有所思,指着斑驳的墙面吟咏自己的诗歌《石景山有我带不走的童年》,

“我的家在石景山,从那里可以望到蓟州台。曾经的繁华和苍凉都给了今天的北辛安,石景山北辛安我的家在五环的外边,法海寺八大处连着整个的西山,小吃店照相馆已消失在我久别的窗前;我的家在石景山,我的家在星星的下面,多少个朋友离开了过去,多少个亲人离开了从前……”

1  2  3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