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起,在本土画家黄柏容的倡议下,一批油画家聚集在塘厦水龙村隐居作画。水龙村聚集画家的高峰期,曾吸引了70多位画家“隐姓埋名”搞创作。如今,扎根在水龙村的职业画家就有26位。
画家从深圳接订单,在水龙村的画室里作画。作品由深圳大芬出口走入中国香港、美国、东南亚等市场。有的画家也取道大芬走内销市场,为一些酒店、企业、别墅作画。很大程度上,水龙村成了大芬村背后的油画“生产车间”和“仓库”,两个“村子”建起一种隐秘的油画产业链。
利用独有的油画家的文化产业优势,塘厦镇在石鼓社区规划了一个2层楼、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旧市场进行改造,并将其规划为具展厅、创作室、招待室、培训室跟管理办公室等5大功能的油画基地,并有望于今年9月启动。
在水龙村,一眼看去,那里只是一片密集的出租屋。
8月11日上午10时,听说投资约200万元的塘厦水龙村油画基地将于9月启动,黄柏容像往常一样,从家里步行几条巷子,到画友黄通的画室商谈展览厅的事情。黄柏容是塘厦石鼓社区水龙村土生土长的村民,被誉为“水龙画家第一人”。
扎根在水龙的画家已有26位
忆往昔,1987年,19岁的黄柏容离开家门到深圳南头一家国画厂做木工师傅,专门负责国画的装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悄悄地挑着夜灯临摹学画画。两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板发现黄柏容的画画功底,破格钦点他成专职画家。当时,正值油画之风吹入深圳,黄柏容被老板委派学油画创作。从那时起,他与油画结缘,并认识了同门师兄李宗和。
好光景不常在,国画厂老板移民国外后,黄柏容与他的画友们各奔东西。有的画友另起炉灶经营画廊,有的画友继续屈居画厂接订单作画,而黄柏容选择回到塘厦水龙村做村庄里的画家。
上世纪90年代,塘厦刚刚规划谋发展。水龙村还是一片荒凉未开发的平地,村民偶尔在地上种甘蔗、种木薯,“工厂”的影子还未出现在村民的眼里。
黄柏容劝说画友,与其在深圳“漂着”画画,还不如在水龙村安定作画。事实上,黄柏容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当年画家的收入虽然不错,但是要在深圳买房、买地远远不足够,四处租借房子做画室,总缺乏一种归属感。而在水龙村却可以买一块地,并建成出租屋和画室。
廉价的地价,成为招揽画家进村的“活招牌”。在黄柏容的倡议下,何平最早响应,1992年抢先在水龙村买地建起了一栋居民房。何平将画室设置在顶楼天台,其余几层楼用于出租解决温饱收入。1994年,何平举家迁入水龙村,潜心隐居作画。
随后,黄通、李宗和等画家陆续从大芬搬到水龙村,并构成了水龙油画村的“骨架”。黄柏容告诉记者,水龙村聚集画家的高峰期,曾吸引了70多位画家“隐姓埋名”搞创作。其中,黄通就曾带着30多名徒弟居住在水龙村。
如今,扎根在水龙村的职业画家就有26位。
水龙油画借道大芬销售
黄柏容到达画室时,黄通正在画架前踱步思考,他正在临摹一位已故的意大利画家的作品,一股浓烈的油画味飘荡在画室里。自从油画公司上了轨道后,黄通就一直寓居在这里潜心搞创作,就连业务也交给徒弟们打理。
黄通是深圳大芬村著名画商黄江的弟子,在水龙村颇具影响力。在作画之余,他与黄柏容等几个画友经常聚集在一起喝茶、聊天、钓鱼,交流创作心得甚至共享油画订单的贸易资讯。
黄柏容说,每隔一段时间,画友们则相约塘厦的大屏嶂森林公园、林村工业区、观澜湖高尔夫球场、龙背岭的古楼等地采风。
这种写意的采风活动,并非画家聚集水龙村的主要原因。事实上,画家们相中水龙村,与深圳大芬村“地域狭小、租金高涨”有关。黄通直言不讳,在大芬村开画廊成本高,不是普通画家能承受的。
大芬村天然形成的油画产业,自1999年始得到当地政府重视后迅速发展起来。随后,当地一系列扶持画家的政策出台,一下子云集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人气旺了,大芬出名了,店铺租金自然水涨船高。2006年,大芬村一个二室一厅的铺位,由月租650元的房租上调至3000多元,随后引起其他铺面月租平均上涨至1000元。
“租金一年一涨,支撑不了。”黄通说。从前些年开始,陆续有画家出走大芬,有的来到了水龙村,有的远迁江苏海安。
黄通算了一笔账,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租金至少要1000元/月以上,再加上前租户的转让费、装修费、拿画成本等,没二三十万元的资金投入,画廊办不起来。“这个投资风险,对于年轻的画家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家都不敢轻易砸钱。”
除了租金,大芬土地成为制约画商发展的一大难题。村内店铺租金上涨,周边土地又被商品房挤压着,这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村子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用来建画厂。
另一方面,深圳高昂的生活费用,也是很多画家隐居水龙村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于城市的喧嚣,隐居的画家们更喜欢乡村的宁静。黄通说,其实他们的心里更渴望有一个安定的创作环境和展示的平台。
有数据统计,世界60%的油画出自深圳大芬油画村,产值最高时达到4.3亿元。基于在大芬村的人脉与资源,许多画家仍保留着从深圳接订单,在水龙村的画室里作画。他们的油画作品借道大芬,出口走入中国香港、美国、东南亚等市场。有的画家也取道大芬走内销市场,为一些酒店、企业、别墅作画。
水龙村距离深圳大芬村23公里,往返一趟也仅需1个小时。因此,很大程度上,水龙村成了大芬村背后的油画“生产车间”和“仓库”,两个“村子”建起一种隐秘的油画产业链。
“油画村”年产油画约7万张
在水龙村作画的画家,长则有18年,短则也有两三年。据悉,每个画家一年约画4000张画,高峰时一个月就临摹上千张,整个“油画村”年产油画约7万张。
然而,他们画家的身份却不为当地人所知晓。直至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画家们拿出数百幅油画,联合当地政府举办一次赈灾义卖活动。此次不经意的善举,让画家们被广受关注,声名鹊起。
回忆起义卖现场,黄通等人颇为感慨。他说,意想不到油画如此受塘厦市民的欢迎。“义卖前后持续不到两个小时,市民很慷慨地抢购,几百、几百地塞入钱箱。”
石鼓社区许多村民意想不到,出入水龙出租屋、身着普通便装,脚趿拖鞋的他们,原来是一群油画艺术家。
这次义卖,让隐居在水龙村的画家一夜成名。画家聚集水龙村的现象,也引起塘厦镇委镇政府的重视。随后,塘厦镇的领导班子几度赶赴石鼓社区调研。不久,塘厦政府斥资200万元建设油画基地,并表示要把油画发展成一种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业带动塘厦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在政府的计划中,油画基地或将与省美协对接,跃升到主流文化的视野中。
“对于东莞来说,油画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黄通如是说,油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丰富的色彩变化,透明、厚重的层次对比,变化无穷的笔触及其坚实的耐久性,这些都是大众比较喜爱的绘画艺术。”
黄通说,现在油画行业进入了平稳发展的竞争期。当前,油画已经开始走入平民的视野,国内油画收藏和消费持续升温。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油画产业的发展,画家在画风上融入国画风格,海外华人文化圈对中国油画的收藏热情也持续升温。
水龙村油画基地建设
有望9月启动
黄通介绍说,大芬的模式,通过油画品牌带动了旅游、酒店、物流等其他行业的收益。今年,上海抚州、江苏徐州等地,也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划出一块土地招揽画家落户。但两地的好意,都不为画家所动。他们愿在水龙村发展,画家李宗和也坦言,他看重的就是塘厦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
2009年,建油画基地的事,提上塘厦政府的日程上来。利用独有的油画家的文化产业优势,该镇在石鼓社区规划了一个2层楼、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的旧市场进行改造,并将其规划为具展厅、创作室、招待室、培训室跟管理办公室等5大功能的油画基地。
黄柏容说,画室已经设在家里,对于他而言,在油画基地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就已经足够了。油画基地刚进入规划阶段,消息早已不胫而走四处传开。许多在深圳、广州经营画坊、颜料生意的画商也闻风而动,纷纷通过水龙村的画家打听消息,欲抢占一席之地。画家何平告诉记者,他最近就接到一位广州颜料商向他“探料”的电话。
记者了解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道平,塘厦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叶锦河等领导多次亲临“油画村”调研时指出:要加大对油画村的宣扬力度,加大其影响力。同时,石鼓社区要鼎力扶持油画创作基地的筹建工作,为画家们能更好地发展油画的创作、交流、销售、经营等工作创造条件,通过培养发展油画产业,进一步打造塘厦镇的文化品牌。
“这是一个其他镇没有的东莞的文化品牌。”画民李宗和表示,基地的建成将为全国画民们提供多一个展示平台。
记者从塘厦石鼓社区了解到,油画基地有望9月启动,并规划建有35个展览厅、25个创作室。基地启动后,将吸引更多的油画家在那里进行创作,同时通过油画商业化经营,必然带动国画、书法、工艺、雕刻及画框、颜料等配套产业的经营。“据我所知,至少有100多人想在油画基地附近开画廊和公司。”石鼓社区一工作人员如是说。
“以旧的商业中心改造成为油画基地,再通过油画基地带动商业街的经济发展。”塘厦石鼓社区主任黄志良这样谈到,将借鉴大芬村的经验,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将油画基地推向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