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中国艺术区走向何方?纽约艺术区兴衰启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7-09 09:50:22 | 文章来源: 今日艺术网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上不时出现京城一些艺术区面临被拆除的报道。艺术家的被迫迁徙,城市规划、商业利益与原生态文化空间的冲突,其实在国外也是常见的。在现当代纽约历史上,艺术家和画商为寻找廉价房租和合适空间的主观行为,客观上曾导致了纽约城市建设和立法的相关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使艺术家生存空间得到认可或者有了起码的改善,而且影响了社会时尚和当代文化;影响了纽约整个城市,甚至波及到世界其他城市。

  格林尼治村的变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格林尼治村,是当时美国城市生活的缩影。富人住宽敞豪宅,银行家和职员住高层公寓,爱尔兰和意大利新移民住经济公寓。艺术家、作家、波西米亚浪人们呢?住稍加改造的老房子。

  格林尼治村聚集着很多文学家,汤姆斯·佩恩晚年在这里生活,爱伦·坡换住过好几处房子,沃尔特·惠特曼的住处离这里不远,亨利·詹姆斯出生在华盛顿广场,马克·吐温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那时以视觉艺术创作为业的画家、雕塑家、摄影师和商业艺术家们,作品的尺寸较小,除了喜欢有天窗和向北的工作室,与作家和诗人相比没有特别不同的空间要求。

  格林尼治村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村”中住着让保守阶层人士看来无论穿着和举止都很怪异的艺术家。

  两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两大批来自欧洲的新移民。格林尼治村像纽约其他地方一样,人口数量剧增。地产开发者伺机进行重新开发,原有的小尺度街道、风格多样化的建筑和浪漫的艺术气氛,逐步被符合最低居住标准但是密度和高度迥异于过去,而且品位一般的高层公寓所取代。到20世纪中期,占绝对数量的中产阶级住宅,价格不是艺术家能够考虑的。这实际上驱使着艺术家们另谋活路。而没有经历大面积大规模开发的苏荷(SOHO),自然吸引了艺术家的目光。

  苏荷,LOFT生活方式发源地

  苏荷在格林尼治村南边,名字原意是休斯敦街以南地区(south of Houston)。20世纪上半叶,这里是纽约的轻型加工业基地。

  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作品,具有19世纪沙龙画艺术家不可想象的大尺寸和多种媒介。原在格林尼治村、东村等地的艺术家,逐渐感到老房子的小空间不得施展。与此同时,战后轻型加工业走向萧条,苏荷地区空置的车间和库房是敞开的LOFT,具有一般居住建筑所没有的、未经隔断的大空间,成为艺术家青睐的地方。随着工厂的慢慢撤离,艺术家不断进入。到上世纪50年代晚期,苏荷已成为纽约艺术家密度最高的地方。

  但最终使苏荷成为西方当代艺术重镇的重要因素,还是商业画廊的进入。到1976年,这块弹丸之地云集的画廊已经超过70家。到上世纪80年代末,各类大小画廊达200多家。

  苏荷闻名纽约,随后闻名世界,其艺术家工作室和住所具有的散漫而有秩序、不昂贵却有品位的自然风格,经过媒体的宣传,一度成为家居时尚。参观苏荷的画廊,一度成为有闲阶级妇人别致的活动内容。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荷作为一个城市老旧地区的转型成功,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受到了商家的关注。著名服装和化妆品公司纷纷进入苏荷,建立旗舰店专卖店,苏荷的街道变为精品街。这样的多方压力,使苏荷的建筑空间成为紧俏商品,最终落实为持续上扬的房租。苏荷的画廊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大迁移。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