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用绘画诠释历史事件——靳尚谊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创作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25 21:20:17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油画)  靳尚谊  120cm×96cm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召开之际,美国正在对中国进行围堵,并扶持台湾当局制造紧张局势,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不负众望,以卓越的外交才能在会议上三次力挽狂澜,发表了重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讲话,树立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外交举措赢得了亚非国家对新中国的同情与支持,打破了新中国所处的外交僵局,开创了“二战”后和平发展的新时代。靳尚谊的肖像油画《万隆会议》即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在会场上演讲的情景。“我的创作就是要把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所讲的内容,包括动作形象地体现出来,也就是说要以肖像画的办法来处理历史题材。因此,人物动作选择很关键,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靳尚谊说。

靳尚谊在学生时代就曾创作过油画《周总理在万隆会议》,再次创作此主题,他的作品表达得更准确、技巧也更成熟。“这次创作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与学生时代没有区别,只是那时刚学油画,技术水平不够,又是在油画训练班的一个构图课作业,所以当时画得比较粗糙。但当时的构思、构图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所以我这次只对原来的构思稍加处理,加上当时有些道具,如讲台、麦克风,那时资料收集不够,现在资料收集得更为丰富一些,就根据原来的构图进行了调整。当然,这次创作在技术上比那个时候要成熟,形象处理、色彩、造型也比当时要好。”

接到创作任务后,靳尚谊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他在原新闻电影制片厂资料库内搜寻了大量关于万隆会议的新闻图片,同时对纪录片中的很多镜头以及当时的道具、环境等,都做了详细了解。在靳尚谊看来,画历史画很复杂,最好的历史画创作是实物写生,但现在已没有那样的条件。因此,资料搜集的全面与否对创作的成败有很大影响。“我把当时的电影录像都拷贝下来做了细细的研究,但在具体创作上也不完全一致,如当时总理的服装是浅灰色的,但我故意将它画成了比较重的颜色,因为这样跟背景的关系才好处理,才能把它烘托出来。其他的细节都跟当时比较接近。”

与之前的作品相比,靳尚谊在本次创作中,又根据史料对讲台、讲台上的麦克风等进行了细致调整,为了突出人物,将舞台背景中的彩旗也省去了。“最重要的是总理的形象、动作和情绪,其他怎么处理都可以,那是艺术处理问题。所有动作、情绪都要表达总理的精神内壳,包括总理的动作、讲话姿势等,都要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比较接近,这样才能把人物很生动地表现出来。”靳尚谊说,现在油画题目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但他认为“在和平的讲坛上”更符合作为艺术品的标题,而这个题目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也更为重要。

靳尚谊认为,重大题材历史画创作与常规的人物画创作有很大不同。历史画创作更复杂,难度更大,无论画面上是一个人或多个人,都必须表现历史事件,必须要根据情节,将人物关系处理得自然、生动。“创作历史画就跟拍故事片一样,它所表达的就是故事片中的一个场面,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精彩瞬间。故事片中的场景、人物关系、对白、动作等全都要表现出来,而且人物的表情、性格、动作也都要体现在一个画面上。同时,画面的光、色彩、黑白关系等组织处理也非常复杂,这都比平时的人物画创作难得多。”靳尚谊总结道。

(本报记者 高素娜整理)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