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绘画

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张绍城谈《淞沪抗战——十九路军》的创作构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23 22:47:00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油画) 张绍城205 厘米×380 厘米

与其他庞杂喧闹的战争场面不同,张绍城刻画的《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是一个平静的瞬间,平静到只有一个吸水烟的老兵在与观众交流。

画面上的“一·二八”淞沪战争发生在1932年,这比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早了五年。当时日本在上海一直有驻军(即海军陆战队),他们利用日本浪人在上海的闹市殴打中国公民,挑起事端,以此来转移世人对日本占领东北三省的关注。当时十九路军驻扎在上海,这支由广东人组成的3万人的部队,其任务是保卫南京和上海。日本军队后来由几千人增补到3万人。双方打了一个多月,打成平手。

画面选取的是双方激战之后的间隙,地点是在一个充满上海特点的街道里,隐约可以看到悬挂着的牌子:酱园、商务印书馆,以及远处的上海洋房。作者在整个画面上强调了冷颜色,模糊了血的红色。在构图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画面中共有16个人,除了坐在中间抽水烟的战士外,其他人或只露出身、手、头等局部,线索丰富而又有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倒下的电线杆和电车轨道,引导观众的视线向前,进而把注意力放在中间的老兵身上。“要追求画面的形式感,我利用各种线条构成一个三角形,主角的外轮廓也是三角形。同时,重复使用方形的砖块、圆形的帽子造成一种节奏感,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张绍城介绍说。

画面中使用很多中国符号,如水烟筒和斗笠,以此表现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对方是有现代化武器的日本军队,而我方则用的是比较简陋的甚至原始的武器,透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到整个国家的落后。但是正是这种不对等,显示出中国人的不屈不挠,永不屈服的精神。

在主角的设计上,作者让老兵的脸处于一种背光的状态,以突出人物的眼睛。他的眼睛已经充血,脸上沾满了硝烟、土灰,表情近乎麻木。但他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很复杂的感情,对战争残忍的愤恨、失去战友的痛苦。“我想在塑造人物时有别于以前历史画过于简单地刻画人物感情的做法,真实地还原当时的人物状态。其实这些战士都是普通人,他们事先并没有过多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太高的精神境界,不应该盲目拔高他们的境界。”张绍城说,“因此,我排除一切过于英勇的表情和动作,表明他们的死也很一般化,并不是一定要做出卡住敌人脖子的表情,在那种状态下,这种人物符号已经失去感染力了。”(屈 菡 采访整理)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
· 抗战写生画家沈逸千
· 抗战时期徐悲鸿“藏宝”新加坡
· 王琦捐赠抗战版画
· 李象群塑出六抗战人物
· 追怀在国魂迸发的年代-为抗日战士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