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于俊峰,国家二级美术师,雕塑家,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班结业。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曾举办个人金属雕塑作品展,并参加国内外各类作品展,现主持承担全国艺术“十五”规划“雕塑与环境研究”课题。
在欧洲文化传统中成长的雕塑家亨利·摩尔,其创作却深受非洲和南美艺术的影响,超越了单一的欧洲文化背景。他的人体雕塑以简洁的形体空间形态,凝注了独特的生命本质,把雕塑推向20世纪现代艺术的高峰。从表层看,他的作品除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艺术观赏性外,由于突出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被誉为阳光艺术家。特别是亨利·摩尔雕塑在国内展出,几乎所有关于其作品的话题或文章的结论都是这种评价。
诚然,这些赞赏之辞有其阐述的理由。但是,我认为,在这些充满阳光的作品背后还隐涵着心灵深处的痛楚与慨叹:生活的惊恐与生命的悲剧。特别是,那些被人们大为赏识的人体上开凿的孔洞与呈段落分布的形体,正是生活惊恐与生命悲剧在艺术中最集中地表现。
雕塑家亨利·摩尔,1898年07月30日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西区卡斯尔福德镇一个矿工家庭,1909年入当地的文法学校。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了军,1917年夏去法国作战。因中毒气而回国治疗,1919年02月退伍。同年,考入里兹艺术学校,获得了皇家美术学院奖金。他于1921年09月赴伦敦,接受严格的古典雕刻训练,两年后,取得学位证书,第三年又当上研究生,开始对古埃及、埃特鲁斯坎、墨西哥和非洲的雕刻产生强烈的兴趣。1923年初访问巴黎,后又去意大利,深深为中世纪宗教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杰作所吸引。从1925年起,他一直在美术学院当教师,直至1939年。此后他放弃教职,住在伦敦郊区,从事职业雕塑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英国政府的委托,担任“战时官方艺术家”,以艺术形式记录了伦敦人民在紧急状态下坚韧不拔的精神,以示后人。《防空洞素描》描绘了伦敦街道底下昏暗的地洞中人群的各种姿态,战争受害者的各种情绪——惧怕、期待、烦燥、疲惫、互相爱护都得到了表现,它记录了由于睡眠而松驰了的四肢的想象不到的姿态,记录了光线昏暗的、长长的地下铁道内阴暗的微妙变化,分析了在一个局限的空间中人们自发形成的、有韵律的集群,当光线把仰卧的人形塑造成虚无飘渺的形态时,也出现了幻想曲。此后他又去父亲工作过的矿井作了一系列素描,以寻求更富于雕塑意味的形体。
到50年代为止,他在艺术上的拓展主要体现在形体空间的创造等方面。晚年的摩尔社会影响很大,被尊为英国雕塑家的长者。世界各地为他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年年增加。1977年,他成立了亨利·摩尔基金会将全部财产作为该会资金,用来资助青年雕塑家举办展览,并且把他的庄园改建为雕刻公园奉献于世人。1986年8月31日,这位二十世纪声望极高的雕塑家于家中逝世,享年8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