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绘画

求同存异 中德艺术家对话当代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9-27 09:12:58 |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德国 克里斯托弗 雷姆福《阳光下的门楼》油画

求同存异

中德艺术家对话当代艺术

日前,由近130位德中艺术家组成的大型艺术展《同行—德中当代艺术展》在武汉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出了包括绘画、摄影、装置、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在内的200多件作品。展览成为近年来两国交流系列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同类展览。展览从9月20日开幕一直持续到10月30日。

更为开放地对待当代艺术

作为增进德中两国友好合作与交流的大型文化项目“德中同行”继南京站、北京站之后,今年走进了湖北武汉,并将聚焦点放在了令世界都瞩目的当代艺术领域,组建了这次《同行—德中当代艺术展》。德国外交部对华工作小组主任、大使芮悟峰表示,在武汉举办这样一个展示两国当代艺术发展潮流的大展,不仅为两国创造了一个彼此交流获益的平台,而且也体现了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在中国美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其能成为国际关注中国美术的新聚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积极采用策展人机制,其中“德中同行——走进湖北· 武汉”文化项目主任黄梅博士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春辰博士担当德方策展人,负责德国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而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银小宾教授、武汉美术馆策展人刘宇以及其他多位国内艺术评论家、艺术家以及学者共同参与中方艺术家的推介和挑选。

两国艺术的差异性显而易见

这次参与展出的德国艺术家共有50多位,而中国艺术家则达70多位。黄梅博士介绍,由于经费有限,大型雕塑、装置、新媒体以及公共空间作品就没有可能,而是把展览的重点放在了影像、当代摄影和绘画上。她告诉记者,虽然这次德国参展艺术家作品的挑选是通过20多家德国专业画廊所提供的艺术家资料和作品图片中进行挑选的,但却得到诸多专业人士尤其是德国慕尼黑的德国资深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爱尔玛·佐恩的认可。

佐恩尤其指出,从多种多样的风格、大胆前卫的创新以及不断迸发的灵感火花中看到了德国现代艺术的稳步发展;同时大部分作品都呈现出可以被两国彼此理解的语言符号的信息,而不是自我报告型或者自我表现型,这正是一种中肯的交流姿态。

全球一体化≠文化一体化

银小宾认为,在“全球一体化”这个热门话题下,惟独文化一体化问题是多虑的。这次德中当代艺术展足以证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次展览所显示出来的德中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显而易见。

王春辰博士指出,虽然这次展出的作品只能代表德国艺术家的一部分,但可以看出他们开放的思路和在创作手法、理论、媒介的应用上的娴熟,这些足以说明德国当代艺术家的多元化。不过,多样性在中国艺术家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两国艺术家都非常高兴看到彼此间的差异性,例如德国艺术家如果看到类似西方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就不感兴趣,但是对于一看就是中国艺术家的艺术他们就很感兴趣。他们更希望能看到有自己特殊性和传统文化的中国艺术家作品,更希望看到今天的中国艺术家能打通古代的传统与当代进行交流。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东西对话Ⅲ——中德艺术家联展”开幕
· 中德艺术家联展即将于近期在798拉开帷幕
· 第三次东西对话 中德艺术家联展将在798开幕
· [专稿]2008 东·西 中德艺术家联展
· 多年——中德艺术家706峰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