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海外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变位”见证当代艺术未来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6-14 11:32:25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威尼斯双年展通常被誉为艺术界的奥林匹克,在这场竞技中,政治和国家身份成为毫无掩饰的潜台词,双年展被视为参与国及其所选艺术家的舞台,在此他们发出有关希冀如何被他者观看的主张。因此,透过政治镜头来审视国家馆就变得饶有趣味了。

本届双年展上,国家主义情节体现得最直接的莫过于中国馆了。那些被选中的艺术貌似都在证明一个国家性的论题:中国拥有底蕴丰富的文化历史,它极尽所能汲取西方艺术;中国艺术家拥有最顶尖的科技将艺术呈现在人类文明的至高处。关于这点,中国馆策展人,也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埃里和艾迪斯-布罗德艺术博物馆联合策展人王春辰在展墙介绍中写得非常清楚。

张小涛展出了三部动画作品。其中,《童童历险记》是一部简短的黑白录像,被制成完美的3D动画。作品描述的是一个儿童逃离恶魔般的学校老师,畅游在虚幻世界中。通过展墙上的介绍看,张小涛的艺术象征了“当代视觉艺术的优势与可能性。作为一位中国艺术家,他证实了多种可能及实践能力。中国艺术家应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多做实践,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发展潜力的领域。”

王庆松的作品《读书》中,一位疲惫不堪的学者(代表他自己)坐在由中国历史及一些西方艺术和时尚历史书(还包括几卷有关沃霍尔的书籍)堆成的茫茫书海中,其周围尽是褶皱的纸团。他似乎在徒劳无功地将两条书籍装帧线连在一起。问题是,他将永远失败下去吗?

在童红生的一组油画中,艺术家将西方艺术史上著名艺术家之一维米尔的创作技巧运用到其传统西藏佛教主题中,让人想到国家政权。但作品似乎更着重强调的是,中国艺术家能达到“维米尔”的高度了。

最后,中国馆的高潮落脚在缪晓春视频作品《虚拟最后的审判》上,它是对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的杰作《最后审判》的数字转化,又是一件以西方艺术史为筑基的作品。这件作品的右侧也是一件虚拟数字转化作品,名为《剥马莎斯的皮》,展览介绍这样写道:

“缪晓春的作品是从当代视角对文化、历史的观察与转化。它形成了中国艺术家观看世界文明的态度;中国艺术不仅审视并吸取了西方艺术史的精髓,也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性。这种实践开启了古代和当代文明的大门……《虚拟最后的审判》也是对西方艺术史的重新阐释,体现了全球视角和一位中国艺术家的可控能力……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场景,而是变为一个更大范围世界的图像,这个世界建立于全人类平等之上。”

换句话说,这件作品比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更精彩。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