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海外

丹尼尔·布尔伦展览“建筑、反建筑:调换”卢森堡举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10 19:43:56 | 文章来源: 艺术眼

文\陈小可编译

 

丹尼尔·布尔伦(Daniel Buren)个展日前在木丹艺术馆大礼堂所举办。该成果是木丹艺术馆和蓬皮杜-梅斯中心联合邀请各位艺术家在馆内空间的连接处进行装置创作的一部分。正如他的作品经常涉及的内容一样,艺术家为木丹艺术馆所孕育建造的装置要以“框架”为题,同时需要兼备审美性、建筑性和公共空间性,借助以上条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陈列艺术性。

丹尼尔·布尔伦已经开展类似作品创作长达四十多年,是卢森堡人民耳熟能详的艺术家。2001年,他创作的一系列大型室外建筑物如“从一个环到另一个环-借用景观(D’un cercle à l’autre Le paysage emprunté)矗立在卢森堡市的不同方向,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感激和称赞。以橙白相间的条纹装饰广场的平面,配以大的圆孔方板从中穿过。通过呈现框架型建筑物的“形象”,将我们的注意力引领向城市美丽风景不同的侧面。这种特殊的条纹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一个“视觉性的工具”,没有任何特殊涵义,但是他的作品象征,已经演化成了一种符号,这种符号从基本上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久久凝视。久经时间考验过后,自然成为了艺术家特有的标签。

通过在木丹艺术馆的装置作品,丹尼尔·布尔伦解读了艺术博物馆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框架”,它得名于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也是一个带有些许讽刺意味的颠覆。受邀为中央大礼堂(其本身就是贝聿铭建筑学的集中体现)进行艺术展览创作的丹尼尔,面对其本身所存在的“束缚”时,将一整个建筑碎片都放进大会堂中。这些都按等比例大小的艺术博物馆临时馆创作。

通过展示和安装这个难得的比例结构建筑物,丹尼尔不仅强调了博物馆的某些建筑特色,也凸显他作为一个“未开启的信封”的艺术建筑功能,这不是第一次颠覆这样的博物馆建筑。正如在一些发言他所说到的,在博物馆内展出博物馆,人们注意到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界限,不仅仅是建筑,而是艺术本身。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