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观点

展览体制的一次改革 “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观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15 17:13:15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王凯

5月10日,“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隆重开幕,拉开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系列活动的序幕。文化部部长蔡武,副部长赵少华、王文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出席了开幕式。展览以“中国风格·时代丹青”为主题,汇聚了我国国画、油画、版画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近年来的精品力作。参展的300多件优秀美术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近些年来中国美术创作方面的新探索和新成果。

九艺节开幕前的广州,暴雨如注。记者在飞机上还在担心那里的天气,出机场后面对的却是连机场在内的整个广州的悸动,机场出口处等待接站的九艺节工作人员,与这座城市一样,正在共同见证九艺节开幕前的最后一分安静。中国艺术节这个由国家主办且延续了多届的大型艺术活动今年落户广州,也就注定了5月的广州将格外与众不同。“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开幕后,徜徉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曲径通幽般的展厅里,观众都在“寻找”着此次展览的作品。

但这个不过短短几个月的美术展览,理论上只是为了配合此次“九艺节”,最终却能以如此的体量和学术高度与观众见面,难能可贵。“现当下的美术活动实在太多了”,这是“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艺委会专家们一致的认识;“要打造这次展览的与众不同”,也是专家们认识中共有的忧虑与担心。

现实情况也是这样。此次展览不仅面临如何打造与众不同的境遇,同时,在这样一个庞大的艺术节日里,如何凸显美术的价值,吸引民众关注美术,也是组织方面临的一大难题。

两方面的难题,实际不难理解,所要求的正是学术高度与民众的接受度。一方面是作为美术展览,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学术实力;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展览的作品,民众是否能接受,并且喜爱看。

因此,与以往美术作品展不同的是,此次展览采取了全新评选机制——全国画院、各专业机构推荐和展览艺术委员会提名。评选出来的参展作品不再另评奖项。对此,此次活动的艺委会主任杨晓阳解释说,近年来,为拿奖项刻意作画的风气流行,不设奖项就是希望大小画家能够“撒欢”创作自由奔放的作品。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