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

文化交流首先要平等 ——与吴为山先生商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17 17:28:39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田达治

2010年3月20日的《美术报》第6版刊登了吴为山先生的《文化交流要有大国思维》一文,读后初觉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细细一想,似乎又觉得有些问题,特提出与吴先生商榷。

吴先生在文中虽也提到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秉承文化自觉,进行平等对话,我们才能找准文化发展的方位。”但是综观通篇文章,却是在讲如何以“大国思维”来“注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文化这种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产物,其本身必然是伴随着具体的物质产品的传播而传播,反之文化对于具体的物质产品又能够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作用,二者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相互统一为一个社会的整体形象。

说到底,搞文化的人能有“大国思维”,是因为搞物质生产的人有了“大国思维”,也就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了。这种“大国心态”确实能让每个国人觉得理直气壮、豪气干云。但是当文化落实到“交流”二字上,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应该是“平等”。试想,如果参与交流的各方在交流之前就已经被分了大小,那这个“交流”由于先天的不平等就已经变成了灌输和被灌输,失去了平等作为基础,还谈何交流?可惜的是,世上却并无真正绝对的平等,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在物质生产力上的差别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就好比人有贫富一样自然。那么,在“交流”上落实平等就只能依靠“尊重”,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来构建平等,就好比通过“尊重”实现人和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而这种尊重是不应该以“大国”还是“小国”为参照标准的。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本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会随着经济、政治、科学等诸多方面的交流自然地展现出来,只要保持平等、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就足矣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的大唐时期,也未曾见有多么高明的“文化输出”政策,在八方来朝的一片惊叹和羡慕声中,大唐文化早已借着唐三彩艺术、李杜的诗篇,借着无数大唐出产的各种宝物传遍四方了。而当代美国文化的传播,不也依靠着电影大片、麦当劳和可口可乐?

在这种以人的主观意志去推动文化传播的想法和那些“要么是拿着祖宗的遗产招摇过市,要么是爆发户一样附庸风雅”的行为催生下“大”起来的“大”思维,其实还是一种“小”心态。

随着当下科技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文化间自然而然的交流更加频繁,我们既不能通过阻止其他文化的输入而割断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大可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那种“有意识地”文化输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真实世界中一刻也没有停止。

所以,热衷于搞这种输出目的的“交流”,可能正显示了本不充足的自信。吴先生的文章似乎该改作《文化输出要有大国思维》更为妥当。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飞偏了也无所谓——蔡国强和农民发明家的故事
· 炎黄艺术馆再现“中国洋画运动”历史
· "陈逸飞艺术展"让人再次关注私人藏品 如何用好这项资源?
· 当代艺术家越发像企业家 海归派别再"贩卖中国"
· 黄锐:798就是我最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