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这和中华文化始终善于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勇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密不可分。纵观中外文化交流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交流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在文化输出上是以对外和平友好为主题的,基本性质是和平的、温情的。历史上基本存在着两种文化交流模式,一种是暴力、战争模式,一种是和平、友好模式。中国对外交流史的主导模式是和平友好模式,这和其他强势文明的暴力输出具有明显区别。无论是中华文化国力强盛的汉唐时代还是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明清时期,作为中华文化输出形式的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与郑和下西洋,都是以通商、结好为目的。中华文明的和平输出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近现代历史的来临。马克思曾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杠杆。”
第二,在文化输入上,古代中国基本上能够海纳百川、主动接受外来文化并努力使之本土化。例如来自异域的佛教文化,最终经本土化而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异族的武力入侵和暴力掠夺,古代中国最终也通过文化的“汉化”实现多民族的交融,形成诸多各具特色又相互融合的民族文化,进而形成现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丰厚多姿的中华文化统一体。
检讨中国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是以文化大国的包容自信和多元开放的心态参与到双边文化交流上来的。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强国、参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度落伍、挨打、失败了,并长期被去中心化和半殖民化。中国文化不仅丧失了自我发展、自我转型的机会,也由此失去了对世界文化贡献自己独特作用的机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多彩多姿的壮丽凯歌,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证明,一个大国、一个崛起的大国不仅需要富裕的人民、雄厚的实力和强大的国防,更需要一个令世人称赞的文化软实力。
所以,一个民族要能自立图存、兴旺发达,必须具备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正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复兴的基础。从历史上看,深刻的文化变革和文化进步是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历史上谁创造了先进文化,谁就能走在世界的前列,谁就可能成为世界性强国。当代中国要崛起,没有文化上的准备,很难实现。或者说,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国家,一定不可能成为大国,更不能有什么所谓的复兴和崛起。为此,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文化交流的大国思维,这种思维主要指包容自信的姿态、多元开放的心胸和综合创新的观念,也即是用包容自信的姿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用多元开放的心胸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用综合创新的观念建设中国现代文化。
三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秉承文化自觉,对各种文化都加以综合创新,才能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使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构建中国人的现代文化。
费孝通强调文化自觉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中国而言,文化自觉就是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现代文化。
一是要用包容自信的姿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色。我们要以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树立起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其中首先要让国人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了解才会认同,认同才会尊重,才会自信。当然,发扬民族传统并不是要复古退守、泥古不化。当前这种文化复归的倾向有所表现。这种倒退复古的取向当然不是提倡文化自觉的本意,简单地复制和粘贴传统文化只能是对传统文化本身的伤害。
二是要用多元开放的心胸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文化自觉意识同样强调对其他文化的理性态度,强调积极吸收先进文化成果。近代先后崛起的世界大国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多元开放的心态在借鉴、比较和吸收中发展自己。对一个民族来说,只有兼收并蓄,善于吸收、融汇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才能振兴和发展民族文化。当然,对当代中国来说,学习西方文化绝不是不加质疑地追随西方现代化取向,不加反思地接受西方理论,而是要从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发展自己。
三是要用综合创新的观念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贡献,对之加以综合创新,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体系。这是文化自觉的必然要求。对中国而言,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越性又充分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保守主义,这既是文化认同的问题,也是制度创新的问题。正如张岱年先生指出,兼综东西两方之长,发扬中国固有的卓越的文化遗产,同时采纳西洋的有价值的精良的贡献,融合为一,而创成一种新的文化,但不要平庸的调和,而要作一种创造的综合。
第二,大力展现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
当今,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活跃。在这种形势下要更加注重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注重让中华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走出去”,通过向外界全面展现中华传统文化,让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针对国际社会的关切和某些外国人的误读,我们要把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这一历史特点传播开去,把中华文明独具的“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和“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的世界政治主张传播开去,在此基础上积极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要理直气壮地、实事求是地强调中国人早已提出并一直在躬行实践的“和为贵”“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思想,通过中国文学、哲学、美术等一系列艺术形式全面介绍、全景展示中国人一直致力于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始终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让中国声音、中国理念、中国形象在世界广泛传播;通过建设各种文化交流平台和文化品牌项目、开展有民族特色和国际影响的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建设和推广孔子学院等,让更多外国受众感受中华文化的和平本质和无限风采,以此消除他们对传统中国一些无根的偏见和无意的误解,以此化解所谓“中国威胁论”等形形色色的无稽之谈,让外国人在认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赞同、接受和支持“中国机遇论”。
总之,没有文化自觉,中国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崛起。我们要以文明古国的宽广眼界、文化大国的开放胸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现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为构建一个多极多元、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文明世界作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贡献。
吴为山(系全国政协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