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19 11:08:39 | 文章来源: 美苑

所以,如果不了解“女权主义”理论的基础和发展演变的情况以及成就,就会造成误解,将“女性”从“女性主义”中抽离出来,强调女性的生理性别特征,将性别社会等级制再一次合法化,有意无意地将“女性主义”的批判性等同于对“女性性征”的强调。这种思路会在当代艺术创作批评中,尤其是和女性有关的性别问题的作品批评中,引发极大的问题,包括我在前面所讲的从“女权主义”立场出发而走向反“女权主义”的结果。更有甚者,则是完全用“男性中心主义”理论体系来反“女权主义”。这一类概念上的混乱,说明了中国美术界在“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方面问题的普遍性。实际上,只要有点现实感,而不是沉溺于陈词滥调,不意气用事地指责强调“男女平等”就是“不正常”,惟恐触犯男性的正统权威,人们也就会清醒地看到现实中性别等级制已经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比如大量的女婴被抛弃和中国男女比例失调达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等等。实际上中国社会的性别问题远没有解决,上述现象说明,早期的‘女权主义“对女性生存权利和做人的权利的强调,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女性遭受的歧视仍然是现实的存在,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已经“男女平等”了,或者“妇女解放过了头”。

由此可知,在当代文化背景中讨论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依据的是中国文化环境和历史条件,也是由于“女性主义”理论的实践品格所决定的。

理清了当前“女性艺术”产生的背景以及运用“女性主义”理论讨论的有效性,我们就有可能清醒地讨论“女性主义”的艺术批评在实践中的意义。

首先是关于对女性“身体”的表达。实际上这不是新问题,自从人类开始关注自身开始,描绘自己的身体和各个器官,尤其是从好奇到充满巫术般地迷信生殖器官,从而描画之、雕塑之……在希腊和罗马,以及文艺复兴以后对人的身体描绘日益见多——强壮的男体和充满“诱惑”的女体(或象征青春的苗条、或象征母性繁殖的丰满)——充塞着视觉图象领域。这些对人类自己身体的描画,是根据“父权制”社会理想中的男女关系而展开的,象征着“父权制”社会特有的功能和目标,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男女性别的评价标准和等级制。这种标准也就成为一种不证自明的真理,体现在艺术作品以及评价体系中,并被普遍实行。所以,当代女性艺术家以女性自己的视角,而不是由男性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身体”,如果不从已有的标准习惯去看待和评价,就发现这种表达上呈现的和传统审美以及文化习惯不同的内容和审美特性。从而考虑到这可能就是被男性中心社会所屏蔽的女性的自我感觉,有必要从社会学意义和审美意义去肯定和评价。由于女性对自身的描述的角度和感情的不同,叙述的要求和欲望的不同,并相应地有不同的形式表现,可以认为她们为艺术的多角度多样态的表达作了贡献,在审美特性上体现了新的因素和有可能建立新的标准。如果进一步从反思人类两性关系、思考女性身体如何被男性欲望对象化的表达、以及由此涵盖和表现的人类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历史等内容,那末这种意义更为深远,它具有促进人类社会完善的积极意味。

当然,也不能认为所有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描述,都具有对男性中心“颠覆”和“叛逆”的性质。我曾经不仅一次地谈到中国女性艺术“双重声音”的现实,就是在理想中,我们希望找到一种属于女性自身的美学。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的意识和她们的创造一直被居于中心地位的男性社会的需求和标准所规范。当然这种规范并非在所有的领域和历史时段都如铁板一块,或者说女性在按男性社会的标准或需求规范自己的同时完全没有自主意识。而是说中国女性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不可避免地刻上了历史的印痕,就是说这种带有颠覆性的觉醒声音和原有的以男性社会为标准的声音混杂一起……这里的“双重性”并不是一个可以度量的词,而是一个描述性的词。用以形容混杂、复数的和具有过程性双向流动的现象。我们试以“声音”给我们的感觉来描述——女性的声音在其中并没有完全被淹没,有自己清晰和尖锐表达,也有些音符混入了男性的声部不能分辨;随着这些混杂的声音的起伏和变化,有些部分的女性声音特别清晰而有些部分含混不清……当我们观察某些女性艺术家描写自己的身体作品时有迎合于男性的欲望化倾向时,我们就要分辨其中的自觉和不自觉地坚持女性立场或放弃女性立场的区别。

谈到艺术标准问题,我从来认为在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尤其是在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时,不可能完全抛开社会“性别身份”而只谈作品或者理论的“好坏”。因为从美术史看,“人为”的“好坏”标准已经将不知道多少女性画家“赶出”史籍——不符合男性的趣味和规范,或者是按照男性的规范与趣味而达不到男性设定的标准。从一般的艺术发展理论看,人类已经积累了一套谈论和评价艺术的标准体系,但并不等于说这套体系就能不证自明地绝对准确和完善,因为任何价值体系都是历史的,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承认这一点,那末强调和凸现女性身份,是对已有的,人们习惯的艺术评价标准的质疑,那样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承认任何评价体系和标准的不确定性。强调和凸现女性身份对已有评价标准的质疑,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下一页艺术按揭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女性主义真的死亡了吗?
· 西方女性主义美学审视
· 韩国纤维艺术家刘贞惠作品的女性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