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段培垚:批判.反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4-21 08:54:49 | 文章来源: TOM美术同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改革发展,“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①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效,已溶解了固步自封的原始观念与开放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影响下,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在新时代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求同存异”、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高度信息化的大众传媒,对中国的开放之门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意识形态的冲击波,以其实现其在后工业时代的文化霸权主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骤然上升到生活的首要层面,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并奴役着当代人群。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被简单的定格为利益的协调。真诚、道德因功利主义的肆虐而黯然消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忘记了精神的皈依,转而走向物质的崇拜。这种物质至上的亚生存状态的长期滞留,必然导致大众精神生活的空虚、不安与迷茫。构成潜藏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矛盾:滞后的精神文明同超前的物质文明的不平衡。资本主义颓废、消极、反理性的生存观念正是乘于这样的空挡,以暴力美学、色情文化、泡沫剧等影视、广告、绘画作品为前导风靡于本处于无聊躁动状态下的现代人群。混淆了审美群体对于“真善美”的理性思考与现实向往。立足社会心理角度,快节奏的现代化都市,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新奇、刺激的感官填充,更重要的是对传统道德、意识形态、文化精神及其理性主义的回归。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在音乐领域提出了著名的“灵魂净化说”。“苏格拉底强调,绘画是道德理想和完美心灵的模仿‘表现精神方面的特质’”。②以“无害的快感”教人伦、净性情,弥补当代社会功利主义泛滥下人们灵魂的缺失。因此我们需要一股清泉,重新构建完整健康的精神生存状态。

物质世界所带来的精神迷茫,迫使中国的文化人必须冷静地思考经济社会的审美关系中古典与现代的父子关系、东方与西方的甥舅关系。这种关系中出现的儿子和外甥,他的身上流有父亲和母亲的血液,但他又完全不等同于父舅。在当代社会主义的中国,他所应该追求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主体,以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现实为基础的全新的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审美理念和绘画形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文化语境“一元统制消解”“多元格局”逐渐形成。新时期的中国美术正由“单音独奏”走向“交响和弦”。80后的几年里,沉闷的学术氛围在十年浩劫之后重新苏醒,并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被注入了新的血液。“……美术界虽然带有明显的‘后文革美术’特征,但积极的方面则是逐渐恢复着人的尊严,并以艺术应有的生活和历史的真实重新焕发出现实主义传统的生命力……‘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恢复了生活和历史的真实。……带有‘伤痕’的特征。”③这其中,油画《青春》(何多伶)以象征主义的语言再现了一段摸索爬行的青春历程。画面中淳朴无暇的少女形象,热烈的阳光,略有生机的冻土,直上九霄的苍鹰,和那苍鹰掠过荒原留下的清晰的投影。这一单纯的不能再单纯的形象;这一朴素的人物主体,她并非英雄主义的化身,也并非完美主义的重塑,却使观者无不为之心动与思索。是什么迎来了春风?是什么给予了开荒者对冻土的期冀?……绘画的精神意义就在于此。画家这种精神至上的探寻在此岸与彼岸之间、在现实与冥想之间无不散发出对现实生活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反思。正如罗中立《父亲》所传达的形象那样黝黑沉重、陷目凝神,混同着汗水仿佛在诉说一代中华的脊梁对未来的期冀。我们似乎看到了艺术生命力的延续……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关于“美术高考”的几点思考
· 非当代者:不要幸灾乐祸
· 孙振华:面对灾难,艺术何为?艺术家何为?
· 照相写实主义的创作资源
·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