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假大空”与浮躁心理阻碍艺术创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12 00:27:24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

    改革开放30年来,艺术事业呈现出大繁荣、大发展的喜人气象。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与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

    我们身处河清海晏的时代,坐拥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文艺工作者如何创造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除加强自身建设外,我认为还要注意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影响艺术创新的负面心理因素。在此作一简述,以利消除与防范。

    影响创作的三种心理

    其一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给我们带来的自卑心理。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但是,爱国知识分子“中体西用”式的改良并没有能够改变近代中国的屈辱命运,反倒使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虚无主义的自卑心理。晚清以来的文艺创作呈现玩物丧志的基本格局,气象趋于纤细羸弱,完全找不到过去那种泱泱大国的汉唐气象。这种心理至今依然在一些艺术工作者的心灵存有阴霾。

    其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产生的崇尚“假、大、空”的心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左”倾运动,导致“左”倾文艺思潮的形成和泛滥。艺术工作者习惯于公式化、简单化地塑造人物、图解政治。这种“假、大、空”心理虽然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但它没有随着运动的终结而消亡。“文革”结束后,一些艺术工作者反思“左”倾文艺思潮,把反叛“文革”遗风寄托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片面模仿。所以,作品往往脱离生活,缺乏真切的情感力量。成为“假大空”的另外一种表现。

    其三是市场经济实施过程中滋生的浮躁心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特殊“商品”的艺术品,它的纯精神表现与世俗审美需要之间往往产生矛盾。经济利益的驱使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的滋生、扩散提供了温床。有的艺术工作者缺乏“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执著追求,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简单重复自己。另一方面,在经济赶超世界先进的过程中,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西方为标准,因此,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重演了西方多年所经过的艺术历程,产生出与国情、民情、人情不相符的肤浅作品。

    心理调适的三个方面

    鸦片战争以来所产生的自卑心理之所以能对我们的艺术创作产生消极影响,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缺少清醒的认识,因此给艺术的科学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心理调适显得尤为重要。

    在民族自信中认识传统文化

    所谓民族文化自信心,是指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成就、当代价值及其发展前途的信心。在人类社会曾经创造出的所有伟大文明中,能够绵延发展五千年而不绝,至今仍薪火永续者,唯我中华文化。这种坚韧顽强、百折不屈的生命活力是我们文化自信心的主要来源。《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不畏强暴、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铸造出了谦恭、灵敏、坚毅等精神气质。它们贯穿、渗透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尊重。这是我们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来源,也是广大艺术工作者解决创作原动力的根本因素。

    在科学分析中弘扬传统文化

    我们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对它的正确认识。正如朱熹所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具体地说,第一,总结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古为今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第二,总结各个时期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探索与时俱进的方式和方法;第三,总结各个时期艺术创作与社会发展因素的互动规律,处理好时代精神与艺术发展的关系;第四,总结各个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与艺术家人格特征、心理类型的对应关系。

    在平等交流中传播传统文化

    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基本上是充当被动接收的角色,有时甚至是以放弃自身文化传统为前提的。

    事实上,文化交流就是文化间的双向传播。在交流中,我们既不要自惭形秽,也不要妄自尊大,而应保持平等、谦和的态度,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艺术的辉煌成就与独特魅力。同时,我们还要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外交途径以及高层次学术团体的民间途径,积极推动中国现当代艺术精品进入其他国家第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歌舞剧院甚至室外公共空间,促进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认识,以达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合。

    艺术创新的三个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艺术创作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品性,也是艺术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我们实施艺术科学发展,就是要在艺术创新中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贴近生活问艺于民。

    英国美学家贡布里希在系统研究视觉艺术史之后,得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结论:人只有在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才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说,艺术工作者只有正确回答艺术为“什么人”这个问题,从而明确自己的正确方向后,才能焕发出真正的创造力。毫无疑问,艺术要为人民,要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艺术的生成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与创造,艺术的价值体现为人民群众的接受与传播,艺术的影响力表现为对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鼓舞与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电影《开国大典》、电视剧《渴望》等优秀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无不因为这些精品力作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愿望和追求。如果我们能在“贴近”中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艺于民,我们的艺术就能在贴近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实现繁荣。

    把握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艺术创新的灵魂之所在。在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的过程中,再次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反映了民族的凝聚力。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它表现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艺术工作者要透过表象,感悟到时代精神的伟大洪流,并在这洪流的激荡下创造出精品力作。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我们要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创作出史诗般的、具有思想性和形式感的作品,其取向重在感召力;对社会现实题材的创作,我们要强调深入到生活的深处,透过表象进入心灵,以情动人,具有感染力。200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周年纪念,对民族团结题材的作品,我们要从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巨变中寻找新的表现形式。

    体现核心价值。

    中国精神的铸造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是传统美德和人文理想的总和。具体地说,它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伦理观,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是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民主独立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兼容并包、锐意进取的博大胸怀。

    中国气派的打造是中华泱泱大国自信心的展现。这种气派源远流长,上接汉唐之雄浑,近续改革开放之强健,淳厚精妙,历久弥新。

    现代风格的创造则是中国以新的面貌崭然于世界的重要标志。它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摆脱愚昧与封建、执著追求民主与科学的体现,是改革开放以来创新精神的展现。

    要实行艺术科学发展须解决传统习惯思维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矛盾;解决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文化思潮之间的矛盾;解决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普世价值之间的矛盾;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经典作品创作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

    以中国精神为主干,中国气派和现代风格为两翼,三者共同构成中国当代文化这只凤凰的精神体,从而以其腾飞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心态
· 走中国油画的创新之路
· 靳尚谊“裸教”是把艺术创新简单化
· 吴冠中:文化竞争靠的是创新
· 严学章:没有创新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