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艺·生活专题库 > 威尼斯双年展

卡塞尔文献展50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08-17 17:57:08 | 文章来源: 大都市

   思考二

  中国的“卡塞尔展”在哪里?

  为什么中国人要来看德国人的展览?

  的确为什么要来看别人的展览呢?都说卡塞尔文献展是超越了艺术本身的展览,是战后德国艺术界十年空白期后的第一次国际性的艺术活动。它重塑了德国人的形象,是德国在背离人类逆动二十年后的一次知性回归,同时还标明他们仍然是国际大家庭如此重要的一员……外界的种种赞美多少让我们不仅仅对卡塞尔文献展充满了好奇。中国,从某种历史角度来讲,和德国有那么点相似。如今,艺术更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蓬勃发展,或许我们的顶级策展人们也能够开始酝酿一个属于中国的大展,在国际舞台上巡回展出,也让那些外国人来看看咱中国的文化。

  中国的“卡塞尔展”在哪里?中国的“卡塞尔展”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需要什么样的背景才能成就自己的“卡塞尔展”?世界艺术三大展,巴西还占了一个,无论国力、对外的开放程度,中国都不比巴西差,巴西能,中国为什么不能?这些问题,或许不仅仅是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们需要思考的。

  视点二

  中国艺术家与卡塞尔

  在提倡全球多元文化艺术观的今天,从邀请艺术家名单的选配,可以看出当今所谓的中心与边缘、大师与新秀、白皮肤与有色皮肤、男性与女性,均衡拼凑成的一个全球艺术面貌。从2002年第十一届文献展参展艺术家名单的分析来看,以艺术家的文化出身而言,展出的118位(组)艺术家中有40多位来自所谓的“第三世界”;16位来自非洲大陆;12位来自拉丁美洲;19位来自亚、澳与中东地区。若加上近十位来自东欧的艺术家,那么,长久以来遭主流体制漠视,属于所谓“边陲”地区的艺术家的数量则与出身西欧和北美文化体系的艺术家数量旗鼓相当了,文献展不再只是欧美艺术家的专场了。中国艺术家的影子也曾出现在卡塞尔,其中北京的冯梦波携他的CD-ROM作品《我的私人照相簿》和上海的杨福东携他的影像作品《陌生天堂》参加了2002年卡塞尔文献展。冯梦波已是连续第二届参加文献展的中国艺术家了。

  2007年,上海艺术家施勇将针对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做一个题为《2007年,卡塞尔没有文献展》的作品。这是一个艺术家关于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的测试计划:

  在如今这个到处都是双年展,到处都是全球性艺术展事,到处都有策展人、艺术家、艺术机构、基金会、画廊、收藏机构及公众,每天像赶场子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奔走的这个飞速旋转的艺术世界里,艺术是否真的应该停下来,作一次休息了?被我们视为非常重要的卡塞尔文献展是否应该率先做个样板,休息一次?让艺术家休息,让策展人休息,让批评家休息,让公众休息,让艺术机构休息,让艺术基金会休息,让赞助机构休息,让画廊休息……

 

   上一页   1   2  


与朋友分享此事: 分享到搜狐微博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