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鉴定家如何培养 "象牙塔"里走不出鉴定大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6-30 10:43:27 |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艺术评论家 梁江——专业院校和文博机构联手能互补不足

国内的书画鉴定市场目前处于失控的状态,无规范、无监管,以至于乱象重重。谁都可以做“鉴定家”——搞铜器的人对书画指指点点;研究古董的对现当代也说三道四。而且居然都敢开具证书,还收钱,但出了事,又没有人负责。而文博系统真正有才学、有良知的专家们,反而集体“失语”,似乎在此乱象之中,除了洁身自好别无他法。

鉴定市场妖魅横行,真正的学术已经离场。面对这个现状,我认为建立规范、加强监管是首先要做的事情,鉴定师得像医生、会计师一样持证上岗;否则,就像开汽车没有交通法规,撞死人也不用负责任,书画鉴定的准确性无从谈起。

在这个规范建立起来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好好地谈谈如何进行人才的培养:就传统而言,鉴定人才大都出自于博物馆,师徒相授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博物馆人员天天面对实物,而艺术品鉴定,是经验比知识、学历都更加重要的一个行当。这种传统鉴定人才培养的方式,其好处就是鉴定家实践经验很丰富,不过弊端在于有时候鉴定家一眼就能看出真假,但又很难跟别人解释清楚其中的门道。这有点像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最后给出的诊断结论通常都是一些比较玄妙和笼统的字眼,似乎不像西医那么具有客观性,以及所谓的科学精神。

而培养鉴定人才还有第二种方式,就是在专业院校进行培养,比如美院的美术史系。专业院校培养鉴定人才的好处是理论上做的功夫比较多,但缺点是实践机会比较少。所以虽然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但又容易流于“纸上谈兵”。

结合这两种方式各自的长处和弊端,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文博机构和专业院校联合办学,既能弥补师徒相授在理论上的欠缺,又能弥补院校教育在实践方面的不足,让理论教育和实践机会充分结合。如果再辅助以科技检测、文献检索等科目,我们很有可能在未来培养出一支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符合时代需要的鉴定人才队伍。

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筹备组负责人 彭中天——应从“郎中模式”向“医院模式”转变

学校可以设所谓的鉴定专业,但学院教育只能教授一些常识性、一般性的知识;而真正的鉴定家,势必得经过市场的锤炼——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事实上,我认为艺术品鉴定,不可以依靠作为个体的所谓鉴定家。

书画市场的体系非常庞杂,不可能有一个鉴定家懂得所有流派、所有画家,更何况现在赝品市场中又渗入了高科技的成分。所谓鉴定,已经不是某一个鉴定家可以应付得了的事务。而且现在艺术品价格高昂,如果真是鉴定失误,一个鉴定家也根本无法承担后果,所谓鉴定就更加失去了约束力。

如果说需要鉴定的书画是“病人”,依靠某个鉴定家来判断其真伪价值,可以称之为“郎中模式”,这个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合日趋复杂的艺术品市场。所以,传统的“郎中模式”亟须向“医院模式”转化——也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鉴定体系,即执行这个体系的是一个机构,而鉴定家——其实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职业鉴定师——只是这个体系中的一环。

一幅字画拿到“鉴定医院”来进行“诊断”,首先要过机检,笔墨纸张的年代先测试一下有没有基本的问题,然后再看不同的“专科门诊”:比如说判断这张画是不是齐白石画的、符不符合齐白石作品的特点以及它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可能适合比较专长于学术的部门给出意见;而这幅画的市场定位情况、到底属于精品还是一般作品,可以交由对市场有充分了解的部门出具意见。最后,各方的意见汇总,由机构负责人出具完整报告,并且承担鉴定责任。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