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鉴定家如何培养 "象牙塔"里走不出鉴定大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6-30 10:43:27 |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与数量惊人的现当代书画相比,国内鉴定人才奇缺,尤其“五老”(谢稚柳、启功、刘九庵、徐邦达、杨仁恺)辞世后,艺术品更面临“无人鉴定”的局面。那么,鉴定家队伍究竟应该如何培养?是通过高校系统理论的学习还是经受市场的锤炼来锻造“火眼金睛”?且听听业界专家的分析。

著名鉴定家 吕立新——鉴定家无法在学院里被批量生产

与数量众多的现当代艺术家及其创作出来的作品量相比,我们目前的鉴定家少得可怜。曾经有位北大教授对我的经历很感兴趣,想着能不能“复制”一下。但我们讨论之后得出来的结论是:鉴定家是不可能被集中培养出来的。

我大学读中文,毕业后做电视编导,工作了几年后去日本进修电视专业,在日本接触到艺术品领域,觉得很有潜力,1996年回国之后,就开始进行系统研究。很多人对我的“跨界”感到惊讶,而我个人的体会是:做鉴定工作,首先是要多“看”——多读书、多看画;其次,光“看”还不够,还要记得住,且又能于细微之处体会不同,再从不同中总结出画家的风格与特点;再次,做鉴定工作,实践很重要。在“恶补”美术史三五年之后,我就尝试着买画。一开始我是从当代画家入手,因为如果看不懂,至少可以找到画家本人讨教。我第一次买画,用5.5万元买了十几张当代画家的作品,其中最贵的是陈平一幅八平尺的《费洼山庄》。虽然之前我也做了一些功课,但这画究竟是真是假,当时心里也没底。于是在朋友的引荐下,我到国家画院直接向陈平请教。

除了陈平,我初入行时和史国良、田黎明等画家的接触都比较多。可以说我对他们作画方法、技巧的感性认识,都是在那个时期建立的。但从当代画家入门之后,学习和实践又要向纵深的方向拓展。比如我对史国良有了研究之后,必然想搞明白他这一套是从哪里来的?那就一定要追索到黄胄;而研究黄胄,必然要上溯到他的老师赵望云,甚至整个长安画派;而了解完李苦禅,自然就会串到齐白石那里去。中国画的特点就是脉络清晰,讲究传承。

当然,要成长为鉴定家,名师的指点也很重要。我曾得到过不少好老师的点拨,比如米景阳老先生。他原来是荣宝斋的副总经理,和许多近代大师都是好朋友,那时候去他家闲聊,很多东西被他一点就有茅塞顿开之感。

从我的经验来看,成为鉴定家需要真诚的热爱、不懈的努力以及天赋,也需要一些机缘巧合。而这些,都不是学校能教出来的,因为要成为鉴定家,必得先是藏家,对艺术品有充足的“上手”机会,甚至必须有买过假画的“切肤之痛”。回顾历史,张伯驹、启功这些大鉴定家同时都是大收藏家,有买画卖画的经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鉴定家最有可能诞生的地方,不是学校而是市场。但这个市场上,有充裕的资金却买了几千万甚至上亿假画的藏家,我也见过不少。所以,在收藏的过程中,研究工作、知识储备都要跟上,而不是说:我先收藏,赚到了钱,再慢慢把知识给补上,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许钦松——理论家队伍里很难走出鉴定大家

二三十年前的那一批老鉴定家,不少都是长期在博物馆系统工作的,跟大量的文物艺术品朝夕相处,同时还有更资深的大鉴定家作为其师父,将鉴定绝学口耳相传。可以说,他们是在大量接触古代书画原作的基础上练就的“火眼金睛”。还有一些不是博物馆系统的鉴定家,大都出生于收藏世家,从小浸润在文物艺术品中,练就了超凡的眼光,他们的成长都有一个共同点:见到的真东西多。

目前,我们国内的鉴定人才青黄不接,现在各大美术馆、博物馆都是封闭式管理,导致很多精品基本看不到,而鉴定家最起码的一点就是看大量的实物。在这个背景下,又逢艺术品市场的盛世,现当代书画数量激增,赝品也跟着涌现,更加凸显出鉴定人员严重缺位的问题。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我认为现阶段的学院教育中所做的只是普及一些鉴定知识。事实上,我们只要参考一下老一辈鉴定大家在实践中成长的先例,便可知依靠学院教育批量生产鉴定家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更愿意相信,现当代书画的鉴定大家不会诞生于理论家的队伍里,而是出现在大藏家或者大画商之中,因为他们有机会大量接触作品。

不过,虽然接触大量艺术品是成为鉴定家的必要条件,却非唯一条件。对艺术家及其作品长期、深入的研究,是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想成为鉴定大家,必然要对艺术家的风格流派、师承来源以及作画特点、细微变化有深入的研究,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也要有清晰的了解。

而目前这些有机会接触到大量艺术品的藏家、画商们,关注点大都还只落在艺术品的价格上,基本停留在“倒爷”的阶段。要他们开始关注、领略艺术之美,可能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在我看来,没有个三五十年,鉴定家的队伍不可能成长起来。但尽管路途尚远,很多工作又必须从今日起慢慢开展。有志于这方面事业的藏家,我认为可以从当代入手展开自己的研究,在收藏的过程中,多和艺术家交朋友。我相信和艺术家多交流的藏家,会在成为鉴定家的道路上成长得较为迅速。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