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艺考:另一种“军备竞赛”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3-12 10:40:23 | 文章来源: 华夏时报

2月16日,凌晨五点半,中国美术学院一年级新生小欣从床上爬起来。吃完早饭,她被带到考场,接下来的两个半小时,她要几乎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为新一届艺考生当“彩色人物头像”的模特。今年本科艺考,中国美术学院共动用了750多位模特,大多是像小欣这样的一年级新生,3天考试下来,他们平均每人要当12个小时的模特,被画上百遍。“虽然在微博吐槽又冷又累,有的学生还把我画得很丑,但心里明白他们的辛苦,毕竟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小欣以一副过来人的口吻向记者表示。

年复一年,艺考生在匆忙中度过。考场之外,一张张年轻稚嫩的身影,穿梭在各种“考试指南”、“考试形象设计”、“考前强化培训班”的广告宣传页之中。巨大的花费,让“艺考经济”几乎表现在每一个艺考家庭身上。小欣无疑是幸运儿。2014年,中戏表演系专业报录比为1∶137、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专业1∶159;中国美院1∶100;中传媒播音主持专业1∶137、表演专业1∶170……事实上,对大部分“为考上大学”而参加艺考的学生,艺考似乎只是“看上去很美”的集体选择。

艺考很烧钱

小欣至今都在后怕:如果没有考上中国美院,那父母的六七万血汗钱就白花了。虽然小欣小时候学过美术,但对于艺考,小欣父母一开始非常反对。“他们知道艺考竞争激烈,不过我自己喜欢,就说服他们了。”小欣说,“但艺考真的很烧钱,补习班啊、培训啊、工具啊等等各种费用加起来,一共花了最少六七万吧,白花花的钞票啊,觉得心里不安,甚至质疑自己的选择。”中国艺考网CEO万自京向记者表示:“在临近艺考的一年或半年里,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还是选择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但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培训费并非一笔小数目。在中国艺考网近期发布的“艺考培训中心收费情况”显示:一线城市60天基础班的培训费用为9000-25000元;15天提高班费用为5000-12000元;6个月的长期班费用为21000-60000元;而所谓“协议班”费用则是高达30000-120000元的“天价”。

“普通农村家庭一般承担不了。”万自京告诉记者,“其中音乐类艺考的花费还要高些,有跟班的,也有一对一的,这个很烧钱,花多少钱就不太好说了,10万20万30万都有,如果一个孩子从初中开始培养,极端点的,那花上百万的也有。”艺考培训市场,美术专业相对成熟。万自京说:“拿北京画室为例,不同大小的机构一年收入也不同,普通学生一年培训费大概七八万,北京美术培训机构的学生人数在100-500人之间,一般200人左右,以我的了解,一家画室一年可能有百十万左右的纯盈利。”但在万自京看来,相比文化课培训,艺考培训市场有着天然的劣势。“艺考培训机构最大的也没多大,连锁机构最多也没多少家。我个人觉得,这和艺考性质有关,它就是6月到第二年1月,然后就是空当期,没多少学生。我认识的一个机构,忙的时候有三四十个老师,闲的时候就五六个,这也是一些机构选择兼职的原因,包括兼职研究生和老师。而文化课一年四季都可以招生,所以总体而言,艺考培训市场比较杂乱。”

事实上,即便考上心仪的艺术院校,“烧钱”也并未停息。记者了解到,大学艺术专业的学费大概是普通专业的2-3倍,戏剧表演、编导、播音主持、美术等热门专业平均学费达到10000元以上/学年。小欣对此深有体会。“就算上了美院依旧很费钱,有些人即使画得好,学费太贵也宁愿不进。每年学费一万五,加平时花费一年怎么也要两万,而且很多材料需要买,学习哪些技法需要多种工具来尝试。所以自己也在找兼职、代课等等,为自己赚点钱,减轻下家里负担。”

功利的选择

艺考如此艰难,却为何年年“高烧不退”?在中国艺考网发布的“艺考人群调查”中显示,参加艺考的学生分三类:文化课成绩一般,只为能考上大学而投身艺考大军的学生,占85%左右;从小学习艺术的学生占10%左右;其他因素影响的学生约占5%。事实上,“半路出家”仍占艺考大军的主流。花几个月突击培训,学到一门艺术专业的皮毛,然后同时报考多所艺术院校,以“广撒网”的战术弥补文化课的不足,似乎是大部分艺考生的选择。这让一些学生戏言:“高二还是普通人,高三就成‘艺术家’了。”

正因有如此“半路出家”的考生,也使得考前培训对待考生更像是一条流水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曾见到过如此场景:在一个美术班上,因为学生众多,授课老师举着大喇叭,对着底下的学生仔细传授绘画技巧:一个苹果要用几笔画完,应该左一笔,再右一笔,横着是这个颜色,竖着是另外一个颜色。万自京告诉记者:“艺考门槛一开始确实很低,让人觉得这是条捷径。很多人是为了考大学才学艺术,结果到了大学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它,而大学的专业课,包括选修课都比较难,学生最后就放弃这个专业了。但我相信趋势是好的,家长和学生都应看清这种形势,如果学生喜欢,进入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好发展前途的。”

事实上,一些院校也在提高门槛。在今年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招生考试中,报考图像与媒体艺术类的考生发现考试内容不再是彩色静物,而是换成了彩色头像,这令不少人颇为不适,没有两三年的系统学习,想画好一个人的头像非常艰难。中国美术学院招生办主任李都金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次考试调整内容就是要打破应试考试的弊端,让突击应考的学生败下阵来。”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一些非艺术类院校也在大量开设艺术专业。2011年,全国就已有1679所高校开设艺术类专业招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曾表示:“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顾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而盲目开展艺术类招生。尤其是师资方面的办学条件,与各种艺术门类办学的实际需要相距甚大。”

市场需求

同样是中国美院一年级新生的范琪(化名),已经开始为就业担心。“说实话我从没想过做除了美术之外的事,但现在还没有毕业后的打算。”她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范琪的担忧并非多余。早在2011年,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指出,美术学、音乐学等艺术类失业率很高,这与这些专业供过于求,超前于社会需求有关。

由此产生的一个疑问是,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是什么?“像北影,它们很多专业确实是向明星方向培养,也确实出了不少明星。我个人觉得,好的学校可以朝着明星啊艺术家那方面培养,没问题,但一般院校还是应该和社会挂钩,贴近社会需求。如果学生在学校时可以提前接触社会实践,去看看市场需要什么人才,那以后就业是很好的,以前有学生反馈信息给我,一些学生给公司做些宣传片啊,做小册子啊,一些设计,其实这些学生将来就业很好,收入也非常不错。”万自京告诉本报记者。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李中则向记者表示:“如果从舆论上去提倡的话,学生是急需一个职业化学习的,这是肯定的,全世界都这样,因为真正成为艺术家的,不会完全依赖学校体系。”媒体人朱白则从演艺人员培养机制的方面写道:“没有成熟的商业体制下的演艺人员培养机制,娱乐圈这种状况跟中国足球的境遇类似。梯队建设和未成年人培养取得的利益,没有签约一个当红明星球员立竿见影,挣快钱和瞬间捞一笔的思路贯穿整个行业,以至于更年轻的有志于从事此行当的人就只能寄托艺术院校。而那些真正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人,又有多少人真的得益于学术教育呢?”

事实上,作为“另一种形式”的高考,艺考与高考一样,某种意义上,都有着“军备竞赛”的性质。“艺考和普通高考其实是一样的,一个更合理化的提议是,学习德国教育的提前分流(在高考前根据学生的基础分为不同方向培养),但在中国分流是很晚的。事实上高考都不需要那么多人参加,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去读大学,起码一半以上应该进入职业学校。而提前分流最大的困难,可能就是整个社会对学历不理性的重视。”李中认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