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家,少有如齐白石这般在今天受到如此众多关注的。今年是齐白石诞辰150周年,关于齐白石的相关展览和学术活动,近期更有集中呈现之势。如北京荣宝斋美术馆的“纪念齐白石诞辰150周年——荣宝斋藏齐白石精品展”、北京画院美术馆的“人生如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西安美术馆的“妙造自然——徐悲鸿纪念馆馆藏齐白石精品展”等。
回顾纪念艺术大师的各类活动,往往是做几次展览,再召开几次研讨会,大家缅怀一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惯例。这种展览,如果仅仅是把作品展示一下,除了给爱好者和研究者们一些近距离观看原作的机会外,于作品风格面貌、艺术价值并无深入研究和探讨,让人失望。
今年关于齐白石的众多展览,除了“人生如寄——齐白石手札情思”依托于北京画院收藏的绘画、书法、印章、手札等各类型的藏品,展现了一个别致的齐白石人生与艺术之路外,其他的一些展览,除作品大都乏善可陈。这不能不说已成为诸多中国名家回顾展的一个通病,即为展示而展示,缺少研究氛围和学术深度。
关于齐白石的相关研究,相关论述、论著不可谓不多,年谱的详细也是历代罕见。但细细看来,除了大同小异的各种传记外,关于其艺术的成就通常是盖棺定论的姿态。这同样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个弊病,即讳评大师,缺失独立的批评精神。
就齐白石而言,作为20世纪为数不多的花鸟画大师,其乡间木匠生活、北漂经历、五出五归、衰年变法等汇聚成了其传奇人生。但除了这些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就没有别的可说了吗?
例如他对传统与现代的连接,是缘于何种探索与承袭?他的借古开今,在今天对我们又有何种启示?虽然当下是众口一词的肯定与推崇,但他是否也有未尽之处?面对齐白石这座大山,其高度固然今人难以企及,对大师敬畏之心不可少,但这种理性观照亦不可少。
本周,中国美术馆的跨年大展“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再次吸引了众多观众。作为山水、人物、花鸟皆擅,尤其在20世纪山水画变革道路上开创泼墨与泼彩之风的张大千,虽然同样备受赞誉,但批评的声音也不少。可见,学术探讨无损于其成就,还有助于人们认识一个更全面的张大千。
两位名家,在艺术上各有所长,在艺术市场上也是各领风骚,时至今日,同样面临着各种伪作充斥市场的局面。既然已不可能如本周靳尚谊在雅昌鉴证备案这种方式去伪存真,那么做好学术梳理,也许就是唯一的办法了。